当前位置 > 观点 > 社会 > 文章详情
把握教学研究方向
2010-01-14 作者:崔允? 来源:《中国教育报》

  随着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教学研究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关注。然而,当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九个年头之际,我们是否有必要思考一下什么样的教学问题或者说教学中的什么问题,才是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呢?也许,这比平时的教学研究本身更重要。
  一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怎样将有效教学置于国家课程标准下来思考?课程标准对于教师的意义何在?课程标准与备课、上课、评价有何关系?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课程标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问题。新课程出现如此严重的“两张皮” 现象,就说明没有解决好一致性问题。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有三个:我们期望学生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结果?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获得这些学习结果?我们如何设置或安排活动使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可见,这三个问题的灵魂就是来自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有效”并不是公婆言说,而是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如何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研究如何将内容标准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研究如何编制《学期课程纲要》,研究如何开展目标导向的教学与评价,等等。
  二是怎样证明教得有效? 既然“有效” 是基于课程标准的,那么它是标准参照的,而不是“某人的好课”或“假设的好课”参照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观察课堂学习,并从中获取可得到的数据,来类推某教师的课的目标达成情况。因此,我们需要改进原来的听评课制度,需要把听评课作为一种教师同伴合作研究课堂的专业活动。听课就是收集证据的过程,评课就是基于证据的推论。听评课最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目标达成,而不是教师的才艺表演,更不是评课专家“想当然”的自我推销。
  三是怎样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怎样将学习——评价——再学习作为一种连续体来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评价不仅是对前期学习的总结,而且是对后续学习的促进”的观念。因此,我们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采用评价环(知道学生的学习目标——收集相关的评价信息——解释并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的方式,以达成学生更想学、更会学和学得更好(包括考得更好)的目的。
  好教师是自己悟出来的,关键是给教师正确的悟的机会。希望上述寄语是指向正确的悟的。(崔允?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