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国际学术界关于地中海的研究备受关注。其中,古代地中海研究运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将古代地中海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提出了“地中海世界”、“地中海语境”、“地中海文化”、“地中海学说”等概念,藉此拓宽视野,解决传统理论和诠释未能令人信服地回答的问题,如“雅典与耶路撒冷”,希伯来文化与阿卡德—苏美尔文明,犹太典籍与西亚宗教,希腊文字与亚非语(主要是腓尼基语)系,罗马的起源与西亚的关系,罗马文化的“择优综合”,文明的传播与反哺以及不同文化相遇时的几种走向等等。
此外,在人类的起源、进化和迁移,农耕社会的组织与生活,农村和城市、腹地(两河流域)与周边文化的交汇和易位,语言与文字符号、宗教符号,占卜、星相学对天文学和数学的影响等方面也有许多新的建树。值得注意的是,与远古文化研究相关的新的交叉学科或原有学科的理论,如文化生态学、古人类学、语源学、宗教人类学、神话学以及考古学理论、考古结论的证伪等等,大都同海外学者在这些地区的研究有关。
地中海世界的研究对于世界文明史研究的理论突破具有重要意义。现今国内外已问世的不下10部世界文明史,大体上都是世界通史的一个方面的线性叙述,而不太注重再现世界文明间架构的演化。世界文明史也不应是各地区各种文化发展的综述。依我之见,如果现在要重写世界文明史,就应该立足当今时代,将世界文明作为一个整体,考察世界文明几次大的建构性的变化,突显作为“文化”或“文明”核心的人的精神、人的内涵、人人关系与人物关系方面的进化,不是仅仅描述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而是透过这些外物研究人自身。世界文明史研究的重点是公元前800—200年所谓的“第一轴心时代”,公元3—9世纪文明重构时代以及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化崛起后近代文明架构。雅斯贝尔斯的“第一轴心时代”所说的文明的标志全部出自地中海世界、黄河—长江、印度河—恒河等三个文明带。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内涵最丰富的就是地中海文化。它包括上古时代以降的东部地中海的西亚文化和埃及文化,以及后起的希腊罗马文化。从新石器时代的村落,经苏美尔—阿卡德文化,巴比伦、赫梯、亚述文化,希伯来文化,至后来希腊化、罗马帝国时期地中海成为帝国“内湖”的地中海文化,可以说是研究历史上文化间关系的标准案例。从这里可以获得许多关于当代跨文化研究及世界文明间新秩序研究的诸多启示。
近些年学术界比较重视雅斯贝尔斯的“第一、第二轴心时代”的论断。这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近代社会的文明架构(格局)不是“第一轴心时代 ”的产物,而是公元3—9世纪形成的。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佛教东传中国,至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时期佛教中国化,在中国形成儒佛道与民间信仰交融的文化格局。唐代以降又将这种中国化的佛教和儒、道传向日本、朝鲜及越南等地,构成东方文化的基本格局,即以儒、佛为主,兼及各国、各地宗教与文化特色的东方文明。
在佛教东传的同时(甚至更早些),开始了基督教西传希腊和罗马本土。公元325年,也就是东晋成帝元年,尼西亚会议统一了基督教义。392年即东晋孝武帝期间,基督教成了罗马国教。公元6—10世纪逐步形成欧洲东正教与天主教的支配地位。
颇有意思的是,在佛教东传、基督教西传的同时,发源于阿拉比亚(现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等地),同为闪族的阿拉伯人逐渐强大。公元571年,即隋朝建立之前10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诞生。610至632年,也就是隋末唐初,伊斯兰教成形,而且在麦加、麦地那取得支配地位。633—640年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叙利亚,接着于651年前结束了占领伊拉克和伊朗的战争。同时阿拉比亚人的另一支纵队在欧麦尔率领下占领了埃及、的黎波里和伯尔克。之后的几十年,也就是伍麦叶王朝时期,离穆罕默德逝世仅100年,伊斯兰教已扩展到北非、西班牙及印度河和中国西部边界,其版图大于极盛时代的罗马帝国。
所以,正是关键性的公元3—9世纪,特别是4—8世纪这400年形成了延续至今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地域格局。同是闪族人创造的三个一神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微妙关系,也是这个时期奠定的。原本以古代文化为标志的地中海文化至此分化为以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为标志的中世纪时代的地中海世界。
近代文明的标志是新兴的资本主义文明的诞生,而且如同马克思所言,资本所创造的文明超过以往历史的总和。从世界文明的格局来说,宗教的地域格局和支配地位并无改变,只是在文明间关系上形成新兴的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强势地位。
20世纪后期,标志着文化间新型关系的“第二轴心时代”呼之欲出。其标志是:第一,经济全球化时代,现代经济关系及同经济关系相适应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渗透到全球每个国家、民族或地区,无论是利益攸关还是利益冲突,都突破了以往的地域界线,即使是政治上对立的集团或国家,也不得不面对全球性共同问题。第二,在国际关系和人类未来社会的建构中,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互相制约,而且文化的地位提升,在一定条件下文明间的关系反制经济与政治,致使“文明间冲突”成为当代世界重大话题。第三,世界文化间关系,特别是宗教间、宗教内的关系,以及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明间的冲突引发了人们对文明间的对话、相互尊重与和谐相处的向往。第四,不同文化间的影响渗透到个人的私人生活空间,每个人生活在既定的传统文化制约之下,同时几乎每天都能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几种主要文化各自支配世界主要地区的“第一轴心时代”行将结束,与经济全球化同步发展,“和而不同”的世界文明格局即将形成。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尊重、彼此交融和平等对话,必将取代文明冲突和文化保守主义。在这个世界文明重构时代,中国学者应有“全球公民”的跨文化研究的视野,关注世界上起过重要作用的文明,从源头开始研究发生在地中海世界的古今文化和宗教变迁。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