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校长论坛 > 文章详情
外国语大学的独特使命
2010-01-10 作者:艾童 缪讯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曹德明,1955年生,上海市人,法语语言学博士、教授。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全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法语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世界法语教师联合会亚太委员会副会长。

  2009年12月,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迎来了建校60周年华诞。60年风雨兼程,60年春华秋实,堪称新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源地之一和“ 江南第一高等外语学府”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已从当初一所规模不大的俄文专科学校发展至今成为一所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外国语大学。60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数万名高层次优秀人才,谱写了新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史上的精彩华章。在上海外国语大学60华诞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曹德明教授。

  始终坚持为国家服务的战略方向

  记者:曹校长您好,很高兴您接受我们采访。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首先,想请您谈谈上外建校60年来取得的主要成就。
  曹德明: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一流大学,主要体现在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上外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育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外语人才”,是上外在本科教育中不懈追求的目标。上外素有“新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祥地之一”和“江南第一高等外语学府”的美誉,这不仅因为上外是有半个多世纪办学历程、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外语学府,更因为她的学科和专业门类齐全,学科基础扎实,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显著,形成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具有一定影响。
  上外现有22个全日制二级学院,设有34个本科专业、2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此外,还有2个全国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目前,全校共有在读硕、博士研究生1500多名,在校本科生6000多名,高职生1000多名,外国留学生3000 多名。
  上外创办至今,始终坚持抓好外语基础教学,优化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扩大专业口径,拓宽专业方向,在各个环节上建立全新的教学和管理体制。专业结构设计总体分为复合型(专业+语言)、双语型(非通用语种+英语)和方向型(外语+专业方向)三大类。上外设立本科生导师制,实行学分制和主副修制。
  建校60年来,上外努力培养外语基础厚实、专业口径较宽、具有鲜明特色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注重提高和拓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使其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
建校60年来,上外以国家需要为己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获得了一次次大发展。如今,开始了向高水平有特色的外国语大学迈进的新征程。
  记者: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办学历程中,您认为最重要的经验或体会是什么?
  曹德明: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上外的办学实践,一个基本经验就是要始终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实际需求,从上外的办学传统以及上外与国家和民族的联系中深刻把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创建一流的外国语大学”等重大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动力是什么、依靠什么,要始终将上外的发展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组成部分,始终坚持服务国家的战略方向。

  突出文化学习在外国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记者:曹校长,您曾经多次在《中国教育报》、《外国语》、《神州学人》、《文汇报》等报刊上撰文,提出高校外语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跨文化的交流,强调对语言所表达的文化的研究学习,才是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您能否就此具体谈谈?
  曹德明: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促进和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沟通和理解。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文名称是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而不是Shanghai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西方经典意义上的university一直固守着实施人文教育的大学理想。人文教育理应高于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这就为国际化背景下上外人才培养的基点和指向、办学目标的内涵与特征指明了方向。
  我个人认为,当下中国外语教育教学的紧迫任务,就是确立文化学习和文化研究在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本着这一理念,上外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在强调对语言学科建设的传统优势加以巩固和扩大的同时,不断强调和突出文化学习、学术研究的重要地位。
记者:上外作为一所特色鲜明、办学理念清晰而坚定的全国重点外国语大学,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有怎样的举措和推进战略?
  曹德明:上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持续不懈地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与提升:
  —— 加强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和日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等学科点建设,建立健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加强基础学科,强化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加快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同时,以学位点建设带动和指导学科建设,夯实了学科建设发展支撑,基本形成并不断优化着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更趋合理及整体素质和水平明显提高的教学与研究人员队伍。
  ——充分发挥设立在上外的中国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的学科资源优势。“十五”期间,上外成立了中国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设立在上外的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外语发展战略研究》和《中国外语资源监测数据库》分别为国家语言文字应用“十一五”科研重大项目和上外“211工程”三期项目。上外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开展一系列外语战略研究得到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上外的发展战略之一是打造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外语人才和国际化办学等“三个核心竞争力”。其中,语言文学学科是上外的传统强项。近年来,上外相继部署建设一批语言文学研究机构,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整体来看,上外语言文学学科的集成创新能力和科研基地建设亟待加强,必须加快出精品、出上品、出高水平人才的步伐。为此,我们正积极探索相应的语言文学科研体制和机制改革,争取语言文学学科及基地建设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取得重大突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设立在上外的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平台,它是开放的,全国范围内乃至国际范围内和这项工作有关的各学科专家都可以在这个平台参与研究,贡献学术成果。我相信,假以时日,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语言研究院等设立在上外的研究机构将建设成为国家外语战略和外语教育与研究规划研究的智囊库和资料中心,为构建我国和谐的语言生活、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目标、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研习中西  贵在“打通”

  记者:今日的外语教育大多强调语言技能培训,外语被视为工具。这种“工具”理念影响到外语专业的办学思想和学科定位,导致外语专业的专业性含混不清。课程设置上,启迪思维的课程、人文社科或经典研修的课程在专业学习中所占比重似乎少了些。这就或多或少会忽视对外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至于出现所谓的“中外文化失语症”。请问曹校长,上外在办学实践中是怎样克服这个“短板”、解决这个问题的?
  曹德明:当今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两个看似方向相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学科分裂和专业方向越来越细化;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必须传授给大学生广博的知识。对大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是当前和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大学文化本质表明,大学教育不限于对某些具体的、给定的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而是通过文化教化和文化启蒙,对人的能力、素质、精神境界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提升。
因此,着力加强人文教育在上外教育体系中的权重,对于上外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国际化人才而言,无疑占据核心地位。
  上外在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将努力打破文、史、哲、经、法等学科之间的壁垒,把提升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列入教学计划中。从2007年下半年起,上外学生必须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修完一定数量的哲学、地理、历史、艺术欣赏等人文社科类课程,获得通识教育学分后才能毕业。这种学科交叉、知识交叉的教育对培养人才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这种考虑,由上外所属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牵头组织了《西方思想经典》和《中国思想经典》两部英文教材的编写。两套教材以研读原文为基础,辅之以背景介绍和问题讨论。研读西方思想文化典籍,可以拓宽英语专业本科生对西方文化、科学、哲学等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增加对欧美人文脉络的总体把握。用英语表述西方文化传统和中华文化精髓,不仅可以在更高层次上提高文字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与中西思想家交流和对话,可以改善外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逐步提高他们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养成归纳总结和逻辑分析的习惯。连接古今,打通中西,在跨时代、跨语境、跨文化、跨知识领域的环境下领会与把握中西文化精髓;中西对比,融会贯通,在这个基础上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批判性思考,提高在较高层次使用双语进行文化沟通、思想交流的能力。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前言中说,“研习中西,贵在‘打通’”。“打通”是研习外国语言文化的最高境界,这对培养我国高层次外语人才、加强中西文明深层次上的沟通益处颇大,钱钟书先生的话,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精心打造“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记者:近年来,“国际化”这一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大学引用并作为办学新目标、新追求,请问曹校长,您是如何理解“国际化”这一理念的,上外在打造和拓展国际化办学的新优势方面,又有哪些可圈可点之处?
  曹德明:不妨这样理解,所谓大学的国际化,更多的是指现代大学开放合作办学、参与国际竞争的手段与措施。上外提高“办学国际化”这个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是: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为目标,力图通过国际化办学,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上外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积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具有独立人格,胸怀大志,能够适应、推进乃至引导社会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
  近年来,上外按照“以点带面,全面渗透,提升层次,打造品牌”的国际化办学思路,精心打造“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其中包括:建设好高级翻译学院、国际公务员班,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普遍具有国际教育或研究资历、背景的中青年师资队伍等等。
为进一步推进国际化办学的规模和质量,我们还要大力提升与拓展国际化办学规模和范围,持续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为学校增强国际影响力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 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到2010年,在上外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规模将翻一番,达到3000人左右(这个目标今年已经实现)。上外已经在日本、意大利、秘鲁、俄罗斯建立了孔子学院或孔子学堂,还将继续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多个国家建立孔子学院或孔子学堂,以扩展和延伸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协会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上外将和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建设教育教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合作与交流平台,开展一批富有效益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提升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项目的层次和水平。
  —— 积极推动国际化教育。上外正在并将持续开拓高层次、复合型的中外合作办学事业。今年已落实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工商管理专业(MBA)。上外还将开设教育类(TESL或TEFL)、国际关系类(PR)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形成有上外学科特色的、先进而又适合国情的中外合作办学体系。
  ——增强派遣教学与科研骨干赴国外进修或研究和考察项目的力度,近期将通过派遣青年教师赴国外名校修读博士课程或进修专业课程等途径来引入并“孵化”100门左右的本科生、研究生优质课程。

  引领文化是大学的重要功能

  
记者:大学是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创造者,大学与文化有着天然的紧密关系。请问曹校长,作为上外的一校之长,您在建设校园文化,展示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文化方面有哪些思考和看法?
  曹德明:大学需要文化,文化需要大学。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越来越直接的社会服务是大学发展、引领文化的三大引擎。
  高等教育发展至今,确实到了从更宏观、更深层次上把握和思考自身目标及功能的时候了。引领文化是大学的重要功能。大学教育应当有更宏大的目标:服务、促进并引领社会发展。具体可体现在三个方面:发展人本身的知识能力;加强“能力的构造和优化组合”;以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来促进人类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和谐。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大学文化,而不同的大学文化在社会文化的构建与发展中又有着不同作用。外国语大学应在国际文化交流与构建中承担独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根本上说,大学文化本质的真正回归,既不是对应用学科、管理学科、工程技术学科以及各种应用知识的简单贬低或削弱,也不是在现有知识传授体系原封不动的基础上添加某些“通识教育课程”,而应当使人文教育和文化启蒙渗透到高等教育的所有专业和所有层面,建构起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氛围。
  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旨的现代大学,应当进一步唤起自己的文化自觉,持续地发力,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引领社会文化的使命,并力争有不同凡响的新举动和大作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