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理论 > 文章详情
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率仅5%
2010-01-10 作者:束洪福 来源:科技日报

  在日前北京召开的“高校社会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层论坛”上,有专家表示,目前高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近年来高校的许多自然科学类的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人文社会科学类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却明显不足。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仅有5%至6 %被转化和3%的成果形成产业。

  专家认为,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激励机制不足。社会科学成果的最终表现并不一定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是社会效益,因而大多数社会科学成果的激励一般停留在成果发表在核心和权威期刊上、学术同行的赞誉上、职称评定上和成果获奖上等;而没有在社会科学与社会、企业、市场之间真正建立起一个合理的利益结合点,这就使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不能获得市场的更多支持。二是转化渠道不畅。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一般要经过首次转化和再次转化。首次转化,是指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首次发表,首次转化一般局限在学术界,范围非常有限;再次转化,是对科研成果的继续挖掘即成果转化,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也可通过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表现,而这作为一位普通的教师很难实施,需要高校和社会搭建平台。

  专家们呼吁,要为高校搭建成果转化大平台,让高校社科成果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活”起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