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以“五化”推进“大众化”
2010-01-09 作者:刘月 贾玉娥 景兰杰 来源:人民日报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不同的形势,具有不同的内容。当前,应科学分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准确把握其内在规律,不断探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说,就是以“五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主体多样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不断涌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新,这对理论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着眼于盘活现有人才资源,实现教育主体多样化,建立专兼职相结合、良性互动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党的理论宣传工作者的理论修养和引导水平;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家库,广泛吸纳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党政领导干部、高校专家学者、基层宣讲骨干、优秀企业家、英雄模范人物等;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土专家”、“田秀才”等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形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合力。

  教育分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树立分众化理念,科学划分受众层次,深入细致地研究不同群体的思想特点、行为规律、愿望诉求,按照不同群体的特点提供不同的宣传教育内容。对于领导干部,应着眼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着力提高其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对于普通党员,应积极开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形势任务的宣传教育,使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于青年学生,应着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其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激发其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热情;对于基层群众,应从现实问题和身边事情入手,提高其自觉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形式通俗化。“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通俗化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入耳、入脑、入心的基本要求。形式通俗化,既包括表达形式的通俗化,也包括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在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前提下,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变化,努力做好理论传播的通俗化工作,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家常话、明白话、管用话吸引群众,变抽象为具体,变道理为形象,变思想为故事,让科学理论真正走进人民大众。努力打造一批像“理论热点面对面”、“复兴之路”、“宣讲家”网站、“东方讲坛”那样有特色、有影响的电视理论专题片、理论讲坛、理论访谈、通俗读物等大众化品牌,增强理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手段立体化。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信息化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新问题,用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方法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由平面化、单一化向立体化、多样化发展。为此,应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在充分发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影响,使后者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阵地;正面引导与多种形式相结合,在继续运用举行报告会、编写理论读物、开办宣传栏、树立先进典型等方法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的同时,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新闻出版、影视作品、文艺创作演出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做到寓教于学、寓教于乐;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也参与到理论宣传与教育中来。

  服务人性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理论需求,提供多样化的理论产品。为此,应切实转变观念,由“以我为主导”向“以群众为主导”转变,做到“群众需要什么、想听什么,我就讲什么”;由被动应付向主动服务转变,主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书面问计、网上问策、调研问政”等活动,了解百姓理论需求;由单一产品向多样精品转变,通过“ 辅导报告精品超市”、“理论讲坛”、“群众宣讲团”等众多理论产品,提供“点播式”、“菜单式”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理论需求。(河北省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 执笔:刘月 贾玉娥 景兰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