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09年是属于中国的一年,而21世纪的最初十年是中国持续快速崛起的十年,那么过去两周则让中国的全球雄心遭受了挫折。哥本哈根会议、将一名持不同政见者送进监狱和处死英国毒贩等事件,再次引发了这样的问题: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否与其渴望的国际尊重相匹配。
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中国都在悄悄努力,彻底改变其全球形象。在美国发动两场不得人心的战争之时,北京扩大了对外援助规模,解决了在亚洲的敏感边境纠纷,对外展示出一副不具威胁的形象。现在,中国想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今年夏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概述了中国提高影响力所需的四个“力”,除了“经济竞争力”和“政治影响力”之外,还有“形象亲和力”和“道义感召力”。由此传递的信息是明确的:要实现大国地位,中国需要软实力——不是来自金钱或威势,而是来自人们的敬佩。
中国经济去年从金融危机中迅速复苏,名至实归地赢得了外界的称赞,赢得了更多人对中国式的市场经济和政治集权模式的支持。
但圣诞节宣布的刘晓波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清楚地提醒着人们一个专制政权的实际作为。刘晓波因帮助策划一个支持民主的请愿书,并撰写了六篇批评共产党的文章而获罪。
上周,向中国走私海洛因的英国人阿克毛·谢赫(Akmail Shaikh)被执行死刑,但据他的家人说,他患有精神疾病。此后,中国政府进行了激烈的争辩,说阿克毛得到了和中国人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也许是事实,但它只是让这样一个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中国每周都有30多个公民被执行死刑,而对他们的审判却很不透明。
与此同时,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本身也证明了中国软实力的限度。
据列席会议谈判环节的作家马克•莱纳斯(Mark Lynas)说,中国单方面阻止了一项更广泛协议的达成,坚持反对全球到2050年减排50%、发达国家减排80%的目标。中国总理温家宝还因为派遣一名副部长代替他会晤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而遭到批评。
由于哥本哈根会议的明显失败,各方无疑会展开无穷无尽的相互指责。但有意思的是,中国对此类抨击的反应相当笨拙。
几天后,新华社发表了一篇被认为是给中国正名的2000字长文。事实上,这篇文章没有回应有关中国阻止达成协议的任何具体指控。但它确实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在飞往哥本哈根途中,温家宝宣布:“……我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会议深感责任重大。”
关于和奥巴马“意想不到的”会晤事件,新华社的文章说,温家宝直到最后时刻才得到消息。
这篇文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新华社在中国的软实力战略中处于中心地位。政府一直在讨论有关建议,试图将新华社和中国中央电视台变成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国际竞争对手,以便使中国的观点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尽管中国国内对此表示出极大兴趣,但类似《努力创建全球希望:温家宝哥本哈根60小时全披露》这类文章中生硬的宣传口吻却很难被国际受众接受。
这篇新华社文章只是一个广泛文化趋势的缩影:中国争取外界关注的努力,常常受到自身的束缚。
一位中国学者去年提出,中国的软实力会比西方更具魅力,因为它代表着“开放包容、友爱无界”,本质是“和平与和谐”。但过去两周的事实表明,实际情况远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