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黄德宽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人文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04年,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首次。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还是一般社会管理者,已经普遍感觉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关系到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如何在人文社会科学管理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探寻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效管理之路,则是人文社会科学管理者共同面临的课题。近日,《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了安徽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黄德宽,就以上议题进行了探讨。
探寻人文社会学科管理规律
对文科的管理一定要建立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特质的认识上,根据它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记者:安徽大学一贯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继承大学的学术传统,又根据新的形势有所发展和创新?
黄德宽: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是安徽大学的优良传统,首任校长刘文典先生在文史研究方面曾取得突出成就。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继承大学的学术传统,又根据新的形势有所发展和创新,则是包括安徽大学在内的全国高校面临的新任务。
作为有文科专业背景的校长,我认为科学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定要尊重学术规律,学术管理要建立在对学科自身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从全国范围来看,现在文科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对文科自身发展规律的理解和尊重不够。一些重点理工类院校正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变,他们也开始加强自己的文科建设,所以对文科的管理更应该要建立在对人文社会科学特质的认识上,尊重它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管理措施。
记者: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有何区别?
黄德宽: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与自然科学是有差异的。自然科学研究只要课题设计好,组织一个优秀团队,分工合作就可以了。而文科往往是一种学术思想,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个人性的东西比较多,以大规模的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研究的机会并不是很多。一旦形成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必须完全围绕一个共识才可以开展工作。正因为这个原因,对文科的管理更加强调给予学者宽松自由的空间,而不能制约和束缚学者的思想,这也就是要坚持党的“双百方针”,只有坚持“双百方针”,才能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
人文科学要和现实保持一定距离
人文学者既要关注现实,又要和现实保持一定距离,人文学者如果完全跟着现实走,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文知识分子。
记者: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什么区别?
黄德宽:社会科学更关注社会,更强调服务社会。比如政经法等社会科学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关注社会,通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及时纠偏,指明方向,回答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文史哲等人文科学更强调积淀,更关注精神层面,关注人类本身最长远的东西以及终极目标。人文科学的人文性、民族性和未来性都体现在历史、哲学和考古学等学科上。一旦这些认识搞清楚了,我们在引导文科发展方向,支持和繁荣人文社会科学的时候就会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与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密结合现实不同,人文学者既要关注现实,又要和现实保持一定距离,人文学者如果完全跟着现实走,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文知识分子。人文学者一定要保持一份清醒,参悟古今、贯通
历史,思考现实和未来,也就是说,人文知识分子要仰望星空。
正是基于这些基本认识,我们在制定文科政策时,一方面要为学者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强调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实行多样化管理,不同的学者和不同的学科根据自己的特性进行管理。这些年,在科研上我们没有硬性要求教师每年必须承担多少课题,写多少篇文章。当然,在我们管理中也有量化的指标,否则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完全顺其自然只会造成混乱的局面。
学科建设关键在人
学科带头人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够把一批学者团结在周围,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和谐的学术团队。
记者:学科建设最关键的是什么?
黄德宽:学科建设关键在人,文科学科建设尤其要靠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能把握学术前沿和走向,为整个学科发展确定大方向,这一点如果能够把握,学科的发展就有良好的前景。学科带头人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够把一批学者团结在周围,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和谐的学术团队。没有这样一个团队,做不成大事。做大工程要靠团队。没有学科带头人组不成团队,没有团队,学科带头人就是“孤家寡人”。
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沉下来。现在做学问的条件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好,信息传递手段多样、信息开放、交通便捷,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对文科来讲,思想学术环境非常宽松,是真正做学问的好时代;但是这个时代,物质生活太丰富,诱惑太多,现在做不出学问的,不能怪别人,要看自己能不能抵住各种诱惑。
记者:在这方面,安徽大学有哪些具体的做法?
黄德宽:在文科管理上,安徽大学最关注人的问题。对一些有影响力、代表性的专家学者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为他们的教学科研尽可能创造良好条件,包括为他们配备专门的团队,支持申报课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一些重要专家学者都是由校文科处和分管校领导直接联系的。我们深知人文社会科学很多学科就是以某个专家学者为核心,没有学科带头人的人文社会科学是做不好的。
学科评价亟待多样化
学术评价要多样化,重点要看学术贡献、学术质量;既要看它本身对学科的贡献,又要看应用价值。在评价方式上要发挥人的作用,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研究人的,不是数的东西。
记者:您如何看待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
黄德宽:学术评价是当前我国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学术评价简单化、数量化、表层化,把复杂的人文社会科学问题变成了简单的数据衡量。仅用转引率、杂志级别来衡量人文社会科学都是浅表化的表现,不利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另外,功利化的倾向也很严重。强调学术服务社会、服务现实没有问题,但一味把成果被政府采纳多少当做评价标准,容易导致学者浮躁,难以沉静下来。
我认为学术评价要多样化,重点要看学术贡献、学术质量;既要看它本身对学科的贡献,又要看应用价值。在评价方式上要发挥人的作用,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就是研究人的,不是数的东西。人的作用怎样发挥?第一,要以品人为主体,知道他的学术追求、学术品位。第二,要发挥人的作用,以人为核心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对被评对象本身进行综合的评价衡量,评价者应该是学术同行。另外,我觉得少评价、少评奖,可能更好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应该给学者足够的自由空间,然后再注意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者自己在学术争鸣、学术批评中接受时代的考验。
做好大学的文科研究定位
安徽大学的文科研究定位应该是这样:关注现实,挖掘安徽的文化资源,服务安徽的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安徽的优秀文化传统。
记者:安徽大学的文科研究是如何定位的?
黄德宽:作为一所地方性综合院校,安徽大学肩负两个任务,一是要服务安徽的物质文明建设,二是要服务于安徽的精神文明建设,把安徽的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和安徽整体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服务现实直接强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安徽大学的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都作了大量实证性研究。安徽是一个人文积淀非常深厚的省份,我们的文科就应在这方面大做文章,挖掘安徽的人文内涵,如我们的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安徽近现代史名人研究等。
因此,安徽大学的文科研究定位应该是这样:关注现实,挖掘安徽的文化资源,服务安徽的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安徽的优秀文化传统。研究地方的东西要有更高的眼界,要有更高的学术平台。从学术前沿来看,只有具有全国意义,具有永恒价值和普遍意义的地方性课题才是最值得做的。当然,也要鼓励我们的学者在基础学科研究领域作出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