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的“中国高校形同‘养鸡场’”的一句话真是一阵见血。
我认为现在的大学教授们真的得改改一向僵化了的思维了。我的观点是“假若我是一个大学教说的话,如能为了省下一枚高质量的‘蛋’,我宁做‘难产而死’的‘母鸡’”。岂不知,古人有云:“朝闻道,夕死足矣。”
可是现在的大学教授们有几个能做到这个境界?几乎绝大多数的是一群没有真知灼见的腐儒。我不禁想到了一句:“以其昭昭,世人昏昏。”现在的大学教授(老师们,讲师,反正是在三尺讲台上给人家说知识的人,我们先不管他们配不配坐在讲台上,先不说他们有没有资格站在讲台上。)几乎就是这样的人,自己对很多的东西还唯唯诺诺的,就更不用说是给学生讲授了。
我害怕现在的大学教授真的已经到达了“无人子弟”的境界了。
首先,大学教授们很多没有自己的著作,没有。他们都是在像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的老师那样,“一本正经”的念下来,一节课就那么样的结束在他的“唯唯诺诺”与“朗读课本中”。
试问,谁不会在一节课上唯唯诺诺的侃上45分钟?
谁不会念书?
我的意思是要那些老师们自己在课余多做点学问,要专注于自己的某一项或者两项专注。我们并不需要一个老师有太多的“论文”、“卓著!”、“著作等身”,但是我们一定要那些在老师们有一部自己的最经典的成果。
中国现在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就是要提高人口的素质。而不是一窝没用的我浪费。“鼠生十子为了猫,虎生一子拦了路。”我们的老师也要讲究自己的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准,这才是根本。
其次,现在的大学老师(教授们)很少有能够坐的冷板凳的,有些能做冷板凳的人,只可惜又都是些没用的我浪费,都是占着鸡窝下不出蛋的“假母鸡”。这点并不奇怪,当你看到了几乎所有的大学生的作风与派头的时候,你就应该想到,这绝大多数都是老师们那里“传承”下来的。
所以现在的社会上都骂大学生是“眼高手低”的废物,是没用的“绣花枕头”。。。。。。。是一群急功近利的人,是不学无术的阔少爷们,这点你们也应该从现在的老师教授们那里去“寻根”。“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现在这个大学里看来“尤其师父,必有其徒弟。”或者“有其徒弟,必有其师父”的理论反而变得很使用了。这是值得思考的事。
那么我们的老师是不是生不出高质量的鸡蛋了呢?是不是永远都生不出一枚有素质的有内涵的鸡蛋了呢?不是的。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一下。
我们从一只母鸡下蛋开始论述。
母鸡下不出蛋很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可能这只母鸡天生不能下蛋,也就是说这是只“变性”了的“母鸡”;“这只母鸡”有可能已经“公鸡化了”。就像“男性化”了的李宇春一样。已经没有了温柔。那么一个母鸡“公鸡化”了的话,也就生不出蛋了。那么我们的现在的老师是不是“公鸡化”了呢?是不是真的下不出来蛋了呢?不是的。他们相反,下的蛋太多,太多了。但是却都是一些“寡鸡蛋”,而寡鸡蛋是不能孵出小鸡的。所以现在的老师几乎都是在下一些“寡鸡蛋”,他们正在走向死亡,正在向“臭鸡蛋”变异。
第二,可能是这只“母鸡”天生就没有“屁眼”或者说是这些“母鸡”的“屁眼”太小了,所以干本就下不出鸡蛋,即使有,鸡蛋也是下不出来的。这种母鸡就很悲哀,因为没有人能说得出这只母鸡究竟有没有鸡蛋。
这种母鸡式的大学教授也是有的。这种老师和教授们就是那种没有能力将自己的“蛋”拿出来的那种老师,他们或许有鸡蛋,但是多半是被别坏了。这种老师通常都是那种有点笔墨,但是没有关系的人,因为他们找不到一个能生出“鸡蛋”的屁眼,或者是自己的“屁眼”太小了。因为他们没有足够大的关系,没有足够多的钱。所以就憋死了。
还有一种老师或者教授就是有自己的蛋也有自己的“屁眼”,这个屁眼就是自己“走关系”,所以很快就能把自己的“蛋”弄出来。这种老师通常是没甚能力,就是有一个好“屁眼”,所以他们还是活的好好的,因为他们的关系够大,也就是屁眼够大。
第三,就是可能这只母鸡天生的没有“子宫”。就是说天生就不适合产蛋,但是她还是一个母鸡,所以她就下不了蛋,也就不可能下高质量的“蛋” 了。这样的老师也是有的,就是那群天生就没有做学问,或者是天生就没有做学术氛围中的老师们。他们很难产下自己的蛋。很难有自己的学术卓著,更不要说高质量的“学术蛋”了。
第四,就是一些母鸡的鸡蛋根本就长错了位,因为一个正常的母鸡的鸡蛋应该是在子宫里,可能这种母鸡的蛋长到了自己的“胸口里面”,或者是在在家的“大腿里面”,或者干脆就长在了自己的“脑袋里面”这种母鸡同样下不出蛋。有些老师也是这个样子的,他们的经历没有专注到自己的学术里,没有融入到自己的学术氛围里,他们可能在为自己的金钱和名利做斗争,或许在走捷径,比如在拉啊关系,在恶意竞争,而不是在合作与团结。但只自己错了位。那么也就没法搞学问了,更别说下高质量的“学术蛋”了。
第五,就是一些母鸡们根本就没有勇敢的和“公鸡们”大胆的交配,他们就是下了的蛋,也都是一窝“寡鸡蛋”,而寡鸡蛋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够作为传播后代的“种蛋”!他们还在傻傻地孵,所以难免会,甚至是孵出一些“臭鸡蛋”。肮胀死了。这就是那些不合作的,一些转到了故纸堆里的一些臭学者,他们只是知道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而没有真正的学术交流甚至是“学术交配”。而孤家寡人一个,最后难免成为一种“寡鸡母”,最后产出没有生命力的“寡鸡蛋”。。。。。。
所以现在的老师和教授们,你该好好的计划一下自己的那颗“学术蛋”了,我们的社会并不要你“每天一颗蛋”,更不会要您“一天两颗蛋”,我们只是希望大学教授们能够给我们社会一颗“高质量的蛋”,哪怕是一枚一颗也行。关键就是您们一定要把这个蛋的质量和水准搞好。
我还是那句话:“朝闻道,夕死足矣。”对我们的大学教授们也不妨说:如能生一颗高质量的“蛋”,我宁做“难产而死”的“母鸡”!!也就是说我们的教授如果当真是能够下一颗高质量的“学术蛋”,即使是我在下这颗蛋的时候因为“屁眼”太小,或者是没有“屁眼”(屁眼是指那种拉关系的恶劣的后门)而难产而死了,也是值得的。我们要的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学术蛋,而不是很多的“寡鸡蛋”,“臭鸡蛋”,甚至是“毒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