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称,根据对买卖论文现象的充分调查发现,2007年中国买卖论文“产业”规模约为1.8亿元—5.4亿元,论文购买者遍布高校、研究单位等,搜索引擎是到达买卖论文网站的主要途径,论文主要发表于非法学术期刊上,而论文选题无所不包。(12月17日 《长江日报》)
这是一个吃惊的数字,却并不是一个让人陌生的结论。因为学术期刊功利化、商品化现象早已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对发人情稿、关系稿,按版面收取费用等现象进行了批评,认为“学术界加入市场后,刊物、经费和论文,相互运动,形成了权、钱、学之间封闭式的“三角贸易”。这种“学术”,很容易丧失社会大众的信任,“信任危机”,唯此为大。这种不公正、不合理现象倘不加以扭转,真的会出现“学将不学”的局面 ”。
就我国现实来说,抄袭、拼凑的学术泡沫和学术交易泛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低水平重复出版,制造论文垃圾,加上以论文论英雄的学术评价机制,使学者沦为生产论文的机器。论文成了为了写作而写作,学术造假应运而生,助长了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的蔓延。有人明确指出,我国每年发表论文十几万篇、专著近万部,但其中90%没有什么创新,只是东抄西凑。如此一来,学术道德就被忽视甚至是被有意遮蔽了。
“买卖论文成亿元产业”是学术道德迷失的必然。对此,我们更应看到学术研究中的“GDP崇拜”现象——重量不重质,科研被量化成项目的数量多少和经费多少,论文看的也主要是发表的数量。其实,很多知名学者的一生其实著述并不多。一如法国研究体细胞克隆兔的研究组在克隆兔诞生前6年的艰苦工作中,从事基础研究的主要科学家没有发表一篇医学论文。这在 “学术GDP”下,是可以想象的吗?
近来频频出现的高校官员抄袭丑闻,在笔者看来,更能印证我国学者学术道德的漠视态度,由此也就导致了学术道德底线的迷失。当学术道德失范从普通教师发展到院士、长江学者身上的时候,当学术造假从 “小人物”演变到某大学副校长乃至重点大学某领导身上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整个社会正在为过度的利益化和功利化取向付出代价,不得不为学术界的堕落和沉沦支付沉重的信任下降的代价。“买卖论文成亿元产业”就是嘲弄。
购买别人包办的论文用来作为自己的学术成果,这种不诚信行为严重违背了基本学术品格,当为人所不齿;而买卖论文的经营者明显属于不正当获利,也违背了基本商业伦理,为学术不端行为推波助澜,共同污染了学术环境。对学术共同体的深人研究表明,学术共同体内部等级森严,学术共同体的分层使得共同体的结构呈金字塔型,正如学者布鲁贝克所指出,大学不是一个平等主义的社会,而是等级制度的社会。学术人员都希望自己成为同行中的优秀者,以早日跻身学术界的上层,专家们渴望自己获得更多的社会承认,有更高的社会声望,以巩固现有的地位。但是,在学术失范的困境中,学者们不是通过正当途径来获得认可,而是通过学术腐败来达到目的,最终导致了学术共同体底线的倒退和学术良心的瓦解,在这样的前提下,学术底线的迷失似乎成为必然。
德性败于金钱下的“买卖论文成亿元产业”是时代的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