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社会 > 文章详情
社科院报告称中国人口红利面临枯竭
2009-12-19 作者:佚名 来源:红网-潇湘晨报

  对人均GDP增长贡献达到26.8% ○专家建议允许“生两胎”

  [人口红利的两端]

  高增长

  中国社科院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总抚养比每降低1个百分点,将促使经济增速提高0.115个百分点。1982年至2000年,中国总抚养比下降了20.1%,带来经济增速2.3%,而同期的人均GDP增速在8.6%左右,也就是说,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人均GDP增长贡献达到26.8%。

  低工资

  在今年长达8天的超级黄金(1123.30,3.90,0.35%)周里,来自四川的郝建成“一天街都没逛过”,因为“怕花钱”。他每月工资1200元,在广州“除了吃饭睡觉,几乎不敢多花一分钱”。据统计,在广东省农民工中,有31%居住在集体宿舍,18%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出租屋里,10%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

  据新华社电  “因为多,所以便宜”这个在商业圈内横冲直撞的道理,在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尽情享受着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优势,然而新一轮的“用工荒”已经敲响了警钟,这样的“人口红利”正在面临挑战甚至是行将枯竭。

  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研究员分析说,人口红利“红”在低成本,30多年来,外商在中国投资的最大动力除了低廉的原材料成本外,就是人口红利。农村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走向发达地区,“农民工”占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高达46.5%,建筑行业占80%。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人口红利除了在生产领域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外,对社会消费和储蓄的影响也很大。”美国经济学家、夏威夷大学教授安德鲁·梅森研究认为,处在人口红利期的中国,每年劳动力供给总量约为1000万人,较高的劳动人口比例,为拉动购房需求和储蓄积累提供了强大动力。

  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保姆荒”“民工荒”并未引起我们的警觉,而在专家眼里,却隐藏着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中国人口红利的危机。

  “当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步转移直至枯竭的那一刻,就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这就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的‘刘易斯拐点’。”左学金说,“‘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往往是人口红利消失的前兆。其间,初级工人薪资水平和劳动成本会成倍提高,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将逐渐减弱。”

  根据中国社科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与发展研究”课题的研究结论,2009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达到72.35%的峰值,而后总量开始下降,预计2030年或下降到67.42%。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社会学系主任、复旦大学讲座教授王丰分析认为,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的获利期即将结束,取而代之的是老年人口负担呈累进式加重趋势的人口负债期。

  [分析]

  人口红利消失未尝不是好事

  短短近1个月内,人口学家、经济学家纷纷公开表态,就如何应对人口红利的枯竭提出相应建议。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指出,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允许“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是保持劳动年龄人口稳定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认为,人口红利消失未尝不是件好事,它能催促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只要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就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规避人口红利枯竭带来的巨大风险。”而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必然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素质、做好各类人才的教育和培训是应对劳动力短缺的关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