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剑桥大学拥有800年的历史(1209-2009),被誉为“学术重镇”。先后有83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该校。
传说有一位美国教授,来到剑桥访问,向陪同他的英国教授问道,为什么你们校园里的草坪那么绿?英国教授的回答是:浇水。美国教授仍然不解其意。踌躇之间,英国教授补充道:要浇上它700年。这个笑话讲的是英国人对老美心里不服气,笑话老美历史短暂而已。(其实,美国校园里的草坪也“不差水”,同样是郁郁葱葱。)
最近,剑桥大学材料系的主任应邀来本所访问,其演讲报告中有一张片子,讲述了他们对教授(学术带头人)和研究成果的评价准则,分成下面五个档次:
4* World Leading(世界领衔);
3* Internationally Excellent(国际上优秀、杰出);
2*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国际上认可);
1* Nationally Recognized(国内认可);
(还有0*,也就是可有可无,或者等于不存在。)
很显然,人和成果的水平与档次是相互连带的。只有拥有世界一流的人才,才有可能产出世界一流的成果;也只有做出了一流的成果,才能够被认可是一流的学者、团队或研究机构。一般说来,在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3*以上水准的人才和成果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另外包容一小部分处于向上攀升阶段(持潜力股)、2*和1*水准的年轻教授。估计后者如若不能在若干年内努力拼搏达到3*以上的水准,就得卷铺盖走人,去低端一点的单位发展(人挪活,树挪死)。
按照鄙人的理解,达到2*水准者(或团队),大致上应该有这样几个标志,1)发表的论文会受到国际同行们的关注,日后有一些引用;2)在本领域的主流学术会议上受到邀请、做特邀报告;3)受到国际上其他团队的邀请,访问讲学;4)受到邀请参与国际期刊的审稿工作。简而言之,就是visible。
知彼知己。目前咱们(our team)的水浇得时间还短,功力不够,3*以上水准的工作还不敢去奢望。但大家齐心协力,多做出点儿2*水准的工作应该是可求的。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