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希望能够找到和建立非常客观的学术评价标准,而我对这一点并不抱什么期望。
如果人们真的找到了所谓的学术评价的客观标准,最直接的一个结果就是专家们不再会有任何用处。现实中的情况常常是,人们在追求客观的评价标准的同时,放弃的恰好是对专家本身质量的重视。
检验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含量,是为了剔除不合格的产品。而学术质量的评价,却是为了挑选有潜力作出创造性工作的优秀人才。前者可以定标准,不合格的应该一律排除,这让技术员去执行就是了,专家是不需要的;对后者来说,因为创造性难以预见,原则上也定不出什么客观标准。就算是有了某些标准,也只是用来淘汰的办法,并不能成为创造性的保证。
目前国内学术界采取的各种客观定量的评价方法,其实主要是为了在分配资源的时候为上级和自己找一个说法,与学术公正和学术质量其实没有直接的任何关系。相反倒是那些由专家匿名投票的谈不上什么客观标准的方法,比如说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评选方法,其结果相对来讲更为公平和客观一些,人们的意见也普遍更少一些。
人们期望所谓的学术评价的客观标准,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害怕专家们的一个主观和不确定的否定意见,就会让自己或一个年轻人的前程泡汤。
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很多人所谓的“前程”,不过是一些额外的好处。很多人没有那些“前程”,其实也过得很好。
我自己常常就想,如果我自己当初没有入选“百人计划”或者“杰出青年”,难道自己就不做研究了吗?结论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很多人没有入选“百人计划”或者“杰出青年”,也照样在不同的地方做研究。如果自己当初没有入选“百人计划”或者“杰出青年”,我想我自己肯定就会想方设法去寻找另外的机会,或者做研究,或者做其它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的事情。东方不亮西方亮,难道一棵树就能把有点能耐的人给吊死了不成?
我这样说,又要有人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了。但我个人的经历正是如此。
我2000年去申请“杰出青年”基金就没有申请到。有一些有识之士当时也替我鸣不平,但我自己并不觉得是件坏事。当时如果选上了“杰出青年”,可以让自己有机会做相对来讲更多的事情,的确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没有选上,无非就是要另外去努力争取一些其它的经费来继续做研究而已。后来经过努力和大家帮忙,的确也申请到了一些其它的经费。因为自己比较发奋,几年之间也做了一些能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的研究,“杰出青年”也在四年以后申请到了。
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从来就没有用过所谓客观的标准正确评价过我的研究工作。很多人到现在为止,也还是错误地认为我写的博客比我做的研究影响更大。好在我本来就不相信那些标准,所以也不在乎那些评价。
在我的博文评论中不断有人要我说我凭什么自称做了有国际影响的工作。在这方面我倒是可以提供一个有趣的可以用来进行比较客观的比较的指标。
我在国内独立工作期间作为责任作者发表的SCI论文目前为止每篇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是17次,引用这些论文的论文中21.0%来自中国大陆,51.4%来自美国,其它27.6%来自欧洲国家和日本。我的这些数字和很多国际上最好的科学家相比也许比较羞涩,但还谈不上丢人。作为对比,国内某大名鼎鼎的非常活跃的化学界某院士,发表的SCI论文每篇平均引用次数是12.5次,引用论文中60.0%来自中国大陆,10.0%来自美国,6.0%来自印度,4.9%来自南韩,1.8%来自祖国的宝岛台湾,1.4%来自新加坡,其它的15.9%来自日本和其它的欧洲以及亚非拉国家。
看了这样的数据,只有傻瓜才会奇怪为什么人家会当上名副其实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而且还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人家在中国和亚非拉的影响就是大嘛。事实上,这位先生正是非常喜欢用SCI文章数目和发表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的档次来评价别人的主,在学术界可以说还颇有些民愤。
我的博士导师作为美国科学院的老院士,平均每篇论文引用有50多次,但引用论文中也只有45.3%出自他自己的国家美国。我查了另外一位很著名的美国科学院老院士的论文,平均每篇论文引用也是50多次,引用论文中也只有39.8%出自美国。美国作为科技强国,他们的院士的论文引用也非常国际化,并非是以美国文章为主,这些数字应该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我没有时间去查更多的国内比较活跃的著名科学家的论文引用情况,相信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引用论文中超过40%多都来自中国大陆,低于35%的绝对是凤毛麟角。因为中国科学水平本身较低,普遍这样高的国内引用百分比,其实正好说明中国科学在国际上学术影响力相对较低。
人们常常认为有道理的所谓的客观的学术评价标准,事实上能够导致的无非就是这样的结果。鉴于研究论文和系统工作的真实影响往往要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通过仔细收集和分析有关信息才能进行比较,所以SCI文章数目和发表论文期刊影响因子这些只能衡量短期内论文平均影响的指标在学术评价中大行其道的结果非常坏。而现在有一些人已经越来越了解如何去迎合和利用这种短期的“客观”标准。事实上,这也正是为什么有学术素养较好的专家来做看起来比较主观的学术水平和潜力的评价更为有效的原因。
如果人们不相信学术界有一大批学术素养好的专家来把握学术评价会比有任何所谓的好的制度或者客观评价标准都要好,那就请继续去努力寻找更加美好和客观的制度和标准,并且同时放任学术界被那些习惯于利用短视的所谓“客观”标准的人们进一步地滥竽充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