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风动态 > 文章详情
贾宝余:别让学术委员会成摆设
2009-07-24 作者:sinoss 来源: 
  近期,高校的学术造假丑闻屡见报端。笔者注意到,在最近发生的两起事件中,都是所在高校的党委书记第一时间澄清或者出面“做工作”。
  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当学校出现危机事件之后,党委在第一时间研究对策并向社会发布信息是职责所系。从这个意义而言,两所高校对危机事件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值得充分肯定。
  但是,对于学术性事件,党委研究定性并由书记直接出面,未必是最好的办法。 
  学术性事件,最有发言权的自然应该是由教授们主导的学术委员会。曾任剑桥大学副校长的E-阿什比勋爵曾说:“大学的兴旺与否取决于其内部由谁控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权管理的二元权力结构模式,是现代大学管理的典型特征,它超越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各自存在的局限性,并使两者的长处和优势得到互补和协调。在这一权力结构模式中,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各司其职、互相协调。西方各国大学一般赋予教授较多的学术权力,教授会担当学术委员会的职责。虽然校长的权威高于教授会,但教授会拥有学术管理的决策权和相关事务的发言权。
  反观国内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互补性没有得到彰显。作为学术权力组织载体的学术委员会,其会议组织形式、议事规则也应有明确的规定。而在某高校,党委成员“列席”学术委员会会议并一度成为会议的主导,影响会议议程及结论,学术委员会会议无果而终。
  全面来看,大学内部有四种公共权力,第一种是政治公共权力,也就是大学的决策由谁来作出,中国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采用集体决策的方式;第二种权利是行政权力,由校长行使;第三种是学术公共权力,由学校学术权威来行使,学术委员会是其组织载体;第四种是民主功能权利,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其组织载体。
  对照两所高校对学术事件的处理和应对方式,两校要么由党委主导的政治公共权力替代学术权力进行学术危机事件的定性,要么由政治公共权力对学术权力进行过度干预。两种方式的最终结果是,学术权力无法发挥作用,最终被边缘化。作为学术性组织的大学,当学术性权力处于边缘位置或处于受压制状态时,其对真理的追求必然会大打折扣。
  此外,学校的决策机构(如党委、学术委员会等)和媒体之间应有一个缓冲机制,学校的新闻宣传部门面向社会发言更符合现代大学的常规。面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在真相未明确之前,一个组织的决策者直接面对媒体发言,提出明确意见自然存在风险。而新闻发言人只需透露事件讨论和处理的进展,不必像决策者一样在第一时间摆明态度。
  以研究中世纪大学而知名的学者拉希达尔(Rashdall)认为,中世纪大学值得荣耀的传统在于“学问的神圣化”,且这种荣耀和幻想还没有从这个星球上消失。显然,在“学问的神圣化”过程中,如今的大学学人,需要面对更多的利益诱惑,而大学也需要有更合理的制度设计。
  《科学时报》 (2009-6-22 A1 要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