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在线期刊 > 思想与文化

思想与文化

思想与文化[2005年第2期]

  • 道德哲学

    • (顾红亮)·梁漱溟的个人观与伦理话语

      梁漱溟的思考重心在于:伦理的现代个人如何可能,即如何被建构起来。我们的研究表明,梁漱溟在对这个问题的思索中,昭示出两种现代性的伦理话语,透露出中国现代性观念的内在张力[详细]

    • (陈 ?)·从天理世界观到公理世界观的转换

      现代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在民族帝国主义侵略与反侵略的现实中、在世界体系中不同民族国家相互竞争的形势下,传统的以"自然的个人"("前社会的个人",它把社会仅仅视为个人的单纯聚合)为中心的秩序,由于它面对的仅仅是个人与个人的关系,而无法塑造集体生...[详细]

  • 政治哲学

    • (许纪霖)·启蒙思想的内在冲突

      启蒙思想家们不愿意把复杂的思想简单化,而是希图在接受现代性的基础上超越现代性,在反思现代性的基础上拥抱现代性。由此可见,20世纪中国思想转型是在一系列内在冲突和相互和谐的悖论式处境里进行的,并没有简单地拥抱西方的现代性。他们试图通过反思现...[详细]

    • (汪丁丁)·理性选择与道德判断——第三种文化的视角

      我的基本观点是,一方面是情境理性和不断作出判断的道德的对立统一,另一方面是进行符号交往的不断重复自身的自我与社会认知的对立统一。这两种对立统一便构成第三种文化的视角。[详细]

  • 民俗学

    • (陈勤建)·经世济民的民俗学

      民俗学,虽然因它的研究对象民俗--传承性的生活文化--内容的丰富广泛,而形成价值诉求的多元化,但是,综观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成功经验,归根结底,经世济民是民俗学科的最本位的发展趋向。[详细]

  • 知识分子研究

    • (白夏)·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法国的历史与现实

      公共知识分子的需要和存在就隐喻了真正的公民社会尚未到来,当社会已经迈入理想的公民社会,即公民已经不再需要他们的代言人-公共知识分子时,公共知识分子就会退出历史舞台。当然这个黄金时代越早到来越好,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到达。因此当下社会是需要公共...[详细]

    • (唐小兵)·现代中国报刊的涌现与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变迁

      在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的历史背景下,现代报刊的涌现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和表达形式,也深刻地型塑了其新的历史观与时间观。具有士大夫情怀的知识分子通过以言报国的方式积极创办报刊或为之撰写文章,参与古老中国转型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详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