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评委为学科发展评分
2009-07-13
作者:sinoss
来源:浙江大学
“5分!”“5分!”“4.5分!”……由英国皇家学会院士William Hill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G. Khush教授担任委员会主席,8位来自世界一流大学、在农业生物与环境学科领域享有盛誉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评审团”,以国际通行的评估标准对浙江大学农业生物与环境科技创新平台经过7天的“考试”,给学科的80多位教授人人列出一张成绩单,优秀率达到三分之二,并认为浙大农生学科的整体实力已接近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
“既然是要争创世界一流,就该知道世界一流的差距是什么,大师们的眼界和眼光是非常需要借鉴的。”浙江大学副校长、“农业生物与环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朱军介绍,农业生物与环境科技创新平台是浙江大学“985”工程I类创新平台,2006年被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列入首批“111计划”引智项目,称为“农业生物与环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三年来,基地持续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又一创新举措,基地在运行第三年时尝试引入国际考核体系,邀请国际评委把脉学科发展。
G. S. Khush和W. G. Hill院士是基地聘任的两位学术大师,他们得知基地想进行一次实打实的国际评估后,立刻根据基地的7个学科发展方向邀请到了8位“国际评委”,对学科采用国际通行的、特别是欧美一流大学以及一些研究基金会普遍采用的评估方法和标准进行评判。大师们听取汇报、审阅资料,走访实验室、与研究人员和学生座谈交流,对引智项目启动以来平台整体建设成效、研究方向建设进展和骨干教授工作绩效进行了全面评估,写出了厚厚一本总体现状、存在问题与改进建议;他们一周用来搜集材料,一周用来分析总结,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给朱军留下了深刻印象。
最特别的是,评委们还用国外用语评估科研工作者的通行方法,对所有骨干教授五分制分级打分:5分代表“卓越”,具有创造性与国际竞争力,符合国际水准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任职要求;4分代表“非常好”,部分研究具有国际竞争性,或参评者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年轻科学家;3分:代表“好”,从事的研究质量处于中国国内水平;2分代表合格;从事的研究大部分属一般性工作;1分则是“差”。评审结果:4分以上的教授占到了三分之二。每位教授还拿到了与自己有关的评语。
“中国的科学家要走向世界一流,一需要开阔眼界,二需要积累信心。”朱军说,“这些大师的关注重点和考量角度和我们有些差异,这些差异正是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这次国际评估,一方面引进了国际的评价标准,使浙大的农学领域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肯定了基地的研究成果,增强了教授们的信心,在国际上宣传了浙大农学的研究实力。不仅仅是获一个个成绩单。”朱军介绍,评审期间,浙大学生的聪明与刻苦给评委们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正因为此,浙大学子受推荐出国赴高水平大学深造的机会更多而且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