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作家思想的力量都去了市场?——德国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爱,并批判着”
2009-07-03
作者:sinoss
来源:
德国著名汉学家、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顾彬教授为国人熟知源于三年前那句“中国当代文学都是垃圾”。近日,这位爱喝白酒的老外汉学家来华时再次澄清了这一误读,“我只是说90年代一些美女作家的作品是垃圾”,顾彬的观点似乎被断章取义了。
波恩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兼职教授
此次顾彬教授受邀来到百年名校南京大学,受聘为该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作为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的主任教授,顾彬可以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与中国学者探讨文学学术问题。“我74、75年(30岁)来中国后开始学习汉语,然后开始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顾彬说,他翻译过多部中国文学作品,最爱中国诗歌,最近发表了新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对中国文学“情有独钟”,据说他有一位中国太太。
顾彬说,他爱中国现当代文学,但是“爱和批评、批判并不冲突”。这一想法与南大文学院院长丁帆教授异曲同工“批评与被批评的雅量是促进文学生长的根本”。从南大资深教授董健先生手中接过聘书的顾彬表示,“我非常高兴受聘为南大兼职教授”。他说,这是他第一次与这么多中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大学生们同时聚在一起座谈,这种自由的氛围让他“非常感动”。
文学&市场
“中国当代作家普遍缺乏思想的内在力量,他们的力量都去了哪儿?80年代之前卖给了政治,而现在则卖给了市场!”顾彬似乎不知“吃一堑长一智”这句中国俗语,仍然不改敢说敢言的本色,再次炮轰中国现当代文学。他说,德国人对中国当代作家的看法是“他们是真正的作家,还是商人”?“真正的作家是不会去写剧本的,但是中国许多作家去写剧本”,而且“中国当代文学太主张‘性与罪’了”。他认为,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远离市场,应该充满了爱,努力去帮助别人。
面对顾彬的“狂轰滥炸”,作家、评论家们纷纷反驳,大家普遍认为,顾彬的观点过于偏激、以偏盖全。工作在文坛第一线的作家表示,“中国当代文人下海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代表中国文坛的全貌”;“中国也有许多清新的作品,有许多专注于创作的作家”。而评论家们则提出,“每个民族的文学都有自己的独特背景和特点”;“文学评论的标准不是唯一的”;“用欧洲精英主义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学是否合适”?
古文&外语
深藏不露的顾彬教授精通多门外语,除了是一位汉学家外,他还是一位翻译家。顾彬翻译过多部中国文学作品,尤以诗歌为代表。他对中国古代文学也颇有心得,喜欢苏东坡。持精英主义思想的他注意到“中国当代作家普遍古文不好,而且他们基本上不会外语”,“1949年以前的中国作家基本上都是翻译家,可是现在的中国作家都不翻译”。
顾彬认为,古文功底差使得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语言失去了传统语言的韵味和力量。而现当代作家如果不会外语,就不能看外国原文作品,从而失去了文学创作的参照系。“49年之前的林语堂可以用英文写作,张爱玲的英文也很漂亮,她用英文写的小说比中文好得多”。
针对顾彬对当代作家语言方面的批评,著名作家苏童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家还是有发展母语的野心的,如贾平凹、王安忆等都对母语的使用和发展做出了执着的探索”。针对顾彬对孙犁语言的批评,作家黄蓓佳提出“孙犁作品中那种水??的东西,外国汉学家可能是无法理解的”。
白酒&诗歌
“李白斗酒诗百篇”,眼前这位穿西装打领带的顾彬教授也颇有“诗仙”李白的风范呢。顾彬爱喝中国白酒,也喜欢中国诗歌。“我从16岁开始写诗,非常喜欢法国朦胧诗,因此我开始研究戴望舒,因为他受法国诗歌影响很深。”热爱诗歌的顾彬对90年代中国诗歌的评价很高,“我特别重视杨炼,他的作品在90年代的德国非常成功,我翻译的他的诗很快就卖光了”;“我半个小时就可以把北岛的诗翻译成德文诗,是真正的德文诗,不是简单的翻译”。
顾彬中午刚刚与一位南大才子痛饮了一场,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座谈,他略感疲惫。一位教授总结到,学术需要有争论才能发展,也许我们的作家的确“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无论老外汉学家顾彬的观点是否偏激,至少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他者”, 他的批判值得我们反思。正如王彬彬教授所说,我们对待顾彬的观点应该如同用渔网打渔一样,“重要的不是看漏掉了哪些东西,而是看捞起了哪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