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叶至今,俄语构词学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最初,构词学只是形态学和词汇学的从属部分。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构词学初创于20世纪50年代,此时构词学已经完全从形态学和词汇学中独立出来,成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80年代之后,构词学研究异常...[详细]
将俄语动词语义特征与“时间和体的参照点”(точка отсчета времени и вида)相结合是Е.В. Падучева体学研究的特色所在,也是对俄语动词体语义研究的重要发展。Е.В. Падучева将H. Reichenbach 的“参照点”引...[详细]
符际翻译活动可分为“原符理解→符际变化→译符表达”三阶段,翻译批评也可据之选取所要批评的对象或视角建立自己的体系。依据符号学的语形、语义和语用三分法可定翻译批评的三个层次:语形批评、语义批评和语用批评;结合翻译过程,整个译评体系又可分为...[详细]
术语翻译之“化”外在体现为双语术语的“极似”,内涵包括量、质变统一,求信避“讹”及忠实性创作三个方面。理解的融化、转换的转化及表达的化合为“化”的表现形式,而内容的转化、形式的创化及风格的再化是“化” 的实现手段。[详细]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它们构成一个国家的民族特点,并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民族类型。而这些文化内容很大程度上通过特定语言方式(形式、因素)中的文化意识实体、文化单元反映出来,它们所代表的即是该民族的主干...[详细]
在历来的文学批评话语中,卡捷琳娜形象所背负的宏大伦理叙事功能与审美功能表现为分裂的两极,但实际上它们可以在“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中找到契合点,即“人是目的”。所以,本文在尝试沟通对于卡捷琳娜形象的伦理批判与审美批判两种评论模式的同时,将以...[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