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俄侨哲学家К.莫丘利斯基对В.索洛维约夫的索菲亚学说的研究思路为脉络,研究了其他俄侨哲学家的索菲亚学说,在此基础上探讨索菲亚的本质及在俄罗斯宗教文化和哲学中的作用。[详细]
俄国的感伤主义文学起始于1760-1770年左右,极盛期是1790年代,到1810年已逐渐褪色,为浪漫主义所取代。感伤主义如今仅成为文学史中的一章,就连当时的经典作品--卡拉姆金的小说《可怜的丽莎》--也难找到译本。原因为何,引人深思。本文欲先略述感伤文学的...[详细]
一部作品的意义来自于构成这部作品的具体语言单位的意义,是由后者构成的一个意义"集"。本文试图通过符号学理论对文学作品两大言语主体--叙述人(小说的作者)和主人公(小说情节中的言语行为者)进行发生学角度的阐释,说明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根源,从而...[详细]
本文认为C.K. Ogden 和I.A. Richards 在《The Meaning of Meaning》中所画的"语义三角"把"符号--概念--所指物"三者放在一个平面上,容易引起误解。"形"、"义"、"物"三者的关系不是处于同一平面上,而是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符号系统,另一个是某可能世界。...[详细]
本文探讨隐性范畴的特点,并以俄语动词中动作时间上定位/不定位, 名词中事物与其主体可分离/不可分离两范畴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详细]
本文主要从原始的知识科学与语言的关系,欧洲语言的变迁,哲学从认识论到"语言的转向"以及科学界克服语言障碍的种种努力等几条线索,从较长的时段和较宽的视角,揭示了科学与语言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这可以帮助我们大大加深对术语学的产生与由来的理解。[详细]
翻译分为理解、转换和表达三个阶段,转换是轴心。转换的中枢单位是小句,与之相应的心理-思维单位是命题或判断。命题的基本元素是概念,本文以之为研究对象,从转换基础、转换步骤和转换层次等方面探讨了语际概念的语里转换机制问题,即概念→概念转换机...[详细]
意识是众多学科研究的对象。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在意识、心理语义和语言意识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果,它们对我国的心理语言学开展这些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详细]
修辞学研究不能孤立地看待词,或句子中的词,而必须将其与篇章和交际情景联系起来。把词汇单位的认知模式与构成各语体和题材篇章的认知内容作比较是可能的。在把各种言语活动中运用知识的问题提到中心位置的同时,我们认为篇章是该领域研究的焦点。同时运...[详细]
战后俄侨作家的创作迄今没有予以充分研究,同时其创作方式与苏联国内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他们所涉及的有关当时苏联国内生活的内容是国内作家所不敢问津的,另一方面他们又热爱着俄罗斯。本论文主要研究伊?叶拉金,尼?莫尔森,列?勒热夫斯基等俄侨...[详细]
本文认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其以前的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和继续,它产生于苏联官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话语的高压之下,体现了俄罗斯经典文学的优秀传统,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受到20世纪中期以来的俄罗斯文论的指导和现代人类文化的积极影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