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功德论》是一部失译经,旧附后汉录。但其中的被动句、疑问句、佛经译名、普通语词表明,这部经的风格和魏晋时期的译经相近,最早也只能是三国时期的译经。[详细]
本文通过东汉支娄迦谶所译《道行般若经》与后世所出之同经异译比勘,共举正这些译经中的"误字"、"脱字"、"衍文"、"倒文"71例。其中借助其它汉文异译本校正《道行般若经》45例,通过《道行般若经》校正其它汉文异译本26例。文章最后总结了校勘佛典应注意的...[详细]
常用词演变研究是汉语词汇史领域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矢、箭"就是一对有历时替换关系的常用实词,本文考察了"矢、箭"的历时更替情况,认为:作为一种武器的名称,在口语中"箭"取代"矢"在东汉中期以后就完成了,而在正统的文学语言中,这一过程则缓慢...[详细]
《齐东野语》为宋人笔记名著之一,保存了不少南宋史料,也是研究唐宋时期俗语的宝贵资料。本文作者通过对照不同版本的阅读,考释了其中如"轻锐"、"籍"、"盼"等"字面普通而义别"之词,以求教于方家。[详细]
《贞观政要》及隋唐史书中"物"有一个特殊的意义,现有的字典辞书中都未列出。本文列举大量例句,经过推理,解释了"物"的特殊意义。并探讨了来源。[详细]
本文为一些中古汉语词语提供客家方言的例证,以增强其说服力,并证明"方言左证"法在中古汉语研究中的可行性。文末分析了客家方言有不少中古汉语词的原因。[详细]
《汉语方言学史研究》对二十世纪以来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和总结,尤其是对研究《方言》的评述多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可以说为进一步撰写一部系统的汉语方言学史著作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