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风动态 > 文章详情
“院士揭发弟子”暴露学术之忧
2009-05-12 作者:sinoss 来源: 

  又一起论文剽窃造假事件!老师揭露学生学术不端,且师徒二人皆为著名的血液专家,老师还是工程院院士。

  著名血液病专家陆道培联合8名专家召开发布会,指称其弟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在参评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时存在剽窃、侵夺他人研究成果等行为。此前,陆道培已向中华医学会举报,但该申报依然获奖。中华医学会指定北大医学部和人民医院调查,结果认为黄晓军的论文存在“数据有误、标注不清”等问题,但剽窃之说“难明确”。

  又有媒体报道称,这起学术争论的背后有陆黄个人恩怨和北大人民医院和道培医院的利益之争。事态如何发展已经不重要,院士揭发弟子造假事件引出我们对学术评价监督机制的隐忧。

  近年来,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出台许多法律法规加强学术教育系统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但在科研评奖中依然出现了不少不尽人意的事情: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弄虚作假现象也频频曝光。一些学术机构、大专院校,对于形形色色的学术造假、剽窃都有义正词严的表态,声称“发现一个、处理一个”,但是真要涉及到本单位人士,就陷入到利益的困局:或是因为剽窃者是本单位的学术中坚而有意袒护,或是因为担心本单位的名誉受损而讳莫如深。

  老师揭发弟子,前任曝光后任,对于净化学术未尝不是件好事。事实上,学术领域的圈子化与派系化,很大程度正是导致学术腐败现象的源头之一。假如学术领域能打破各种师生系、单位系之类的圈子,学术剽窃、抄袭行为自然失去保护伞。无论从对于维护学者自身的利益角度,还是从维护科学道德、弘扬学术正气角度来说,对于揭露造假一事,体制之内的人、学术圈子内部的人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学术造假之所以屡禁不止,说到底是评价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当前学术界有造假问题发生时,都是由当事人所在单位来调查、处罚,但是目前大部分科研单位校并没有细致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术行为。接到投诉后,中华医学会指定黄晓军所在的北大医学部和人民医院来作为认定机构,换言之,就是自己人查自己人,这样一种难脱干系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审查机制,是一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认定模式,结果只能是流于形式。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的学术评价和裁判机构,没有公开透明的学术腐败受理程序和实体规则,是学术腐败屡屡钻空子的主要因素。

  科技研发来不得半点虚假。彻底根除学术不端行为靠的是学术监督和制约机制,建立严厉的学术惩处制度。要遏制学术造假,就要让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当年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中伪造数据而陷入身败名裂的困境之中,虽然黄禹锡在韩国名气极大,但韩国有关方面在认定黄的造假事实时,丝毫没有手软,而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认定的结果对黄进行处罚。“在学术界,一个人只要做了一件剽窃的事,一辈子就别想在学术界做这样的事了。”这种严惩机制当然能震慑造假者。

  学术不是盗术、骗术,客观、真实是基本要求,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或不打算去做,那么,其所带来的将不仅是一次学术评奖上的丑闻,更无异于一种学术自杀。

  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科学研究以创新为灵魂,以质量为生命。我们提倡科技人员在科学研究中的严谨和务实,为科学而献身的奉献精神的同时,还必须改革科研评审中种种弊端,完善学术评价监督机制,让一切学术造假之人无用武之地。 (本文来源:人民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