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方面进行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和遭遇“9·11”恐怖袭击,使美国经济处于下降通道。为缓解压力,美国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从2002年开始到2004年7月,连续降低利率,最低曾达到1%。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越来越大,储蓄率越来越低,美元贬值的结果是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因此,2004年后,美国开始调整货币政策。到2007年利率大规模攀升,使得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居民失去偿付能力,影响到抵押贷款财务状况,基于抵押贷款发行的证券也出现大幅度降低,这是宏观经济背景。
当然,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很复杂,汇率是其中一个方面,但人民币是否被低估始终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全球经济失衡本质是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世纪以来,东亚国家大量的储蓄,给了美国一个宽松、长期的资金借贷环境,使其长期利率能够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上。这就造成了美国一边大量提前消费,一边大量借贷的失衡现象。我们应该厘清这种失衡是谁造成的?显然,失衡的原因在于美国自己,美国实行大量财政赤字和私人部门过度消费造成了储蓄率过低。用通俗的话来理解,问题的实质在于,美国向新兴国家借钱,借钱多了,现在还不起债了,就把责任归为被借款人,显然是荒唐和不负责任的。
另一个可以反驳保尔森的观点是:发生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历次债务危机。如上世纪80年代初,新兴市场国家有大量经常项目逆差,向欧美国家借钱,那时拉美国家是债务人,债权人是欧美的跨国银行。那时一旦债务危机发生,美国主流经济学家和政客都埋怨拉美国家不该借钱,但没有任何声音指责欧美大银行放松对拉美国家的贷款监管。这次金融危机发生,情况正好相反。美国处于债务人地位,保尔森却没有一如既往地指责美国大规模借贷的行为,反而指责新兴国家不应该大规模购买美国的国债。这样的逻辑显然是为美国自己应该承担金融危机的根源开脱责任。
保尔森即将离任,此时提出“中国应该对金融危机的发生负责任”的观点,有可能预示着将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抬头。如果确认中国等新兴经济体扮演的顺差角色,对世界经济失衡造成影响,那么,美国就可以要求新兴经济体在金融等问题上作出重要让步。此外,一旦前提成立,在危机的处理方面,美国可能会要求新兴经济体更加配合,继续持有或者增持美国国债。
本次金融危机发生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微观层面,即金融监管没有跟上创新的步伐。美国金融机构竞争激烈,银行利用金融工具应付利润的下滑,抵押贷款就是创新的结果。疏于对借款人的调查,评级公司不负责任地评级,风险在不断转移的过程中大量积累和加剧,这些微观层面的原因比宏观层面应该承担的责任更大。
张礼卿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