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亚简历:
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1977.3—1982.2 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
1982.5—1985.7 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教育学硕士
外语语种及水平: 英语(阅读专业文献);日语(阅读专业文献)
学术交流:
1.1991.2-1991.9,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2.1994.5-1994.8,香港中文大学、科技大学、理工大学访学
3.1998.3-1998.4,瑞士苏黎世大学、伯尔尼大学讲学、指导硕士学位论文
4.1998.4.5-2000,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与伦理部儿童哲学国专家研讨会
5.2000.10.27-29,美国佐治亚洲肯尼思州立大学,全球旅美华人第二届国际年会
6.2002.4.20—30,应邀赴澳门考察教育状况,介绍大陆的素质教育和教师教育情况
7.2002年10月应邀赴美国出席“中国及世界的持续和平与进步” 国际研讨会
8.2002.10.27-29,美国加州圣何塞州立大学,全球旅美华人第四届国际年会
9.2003.3.20-25,应邀赴澳门作“公民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交流会的专题演讲和对有关教学示范评课
10.2003.7.27-8.2,应邀赴澳门担任“澳门教育暨青年局03年暑期教师培训”课程导师
11.2004.4.12-19,应邀赴新加坡考察新加坡幼儿教育状况,并与新加坡幼儿天地教育中心洽谈联合办学、师资培训等事宜
12.2004.6.25-30,应邀赴香港出席“全港四区域中学德育及公民教育教师分享讲座”,与香港教育工作者交流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理念和经验,并担任“公民教育之道”的主讲嘉宾
13.2004.10.29-11.12日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并与韩东大学商谈两校依托“西南民族心理和教育研究中心”共办促进两校在信息技术和高等教育等领域的合作
14.2005.10.5—7,应邀赴美国参加由美中教育联合会举办的“第十届美中教育联合会国际会议”
15.2006年4月29日应邀赴澳门参加澳门大学二十五周年校庆仪式
16.2006.5.3-6,应邀赴英国伦敦大学参加由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举办的“为迎接时代的变革而使教师做好准备”,并做题为《顶岗实习:中国西南地区农村教学质量改进的策略》
17.2006.7.3—11,应邀赴香港参加由新亚书院举办的“第五届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并做学术报告
18.2006年12月,应邀考察越南河内国家大学做专题演讲,题名“中国文化与汉字教育”
近几年主要成果简介:
一、论著与论文
1.《震荡与变革──二十世纪的教育技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中国教育战略重点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西南研究书系》,(主编)共两批,21本,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1997年版。
4.《中国教育问题研究丛书》,(主编)共6本,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儿童哲学丛书》,(编译)共13本,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小生灵系列丛书》,(主编)21本,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强化民族认同:数码时代的文化选择》(专著) ,现代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群体探究中儿童自主性负责之研究》,田家炳教育研讨会,南京1998年8月30日, 第一作者。
9.《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儿童哲学国际专家研讨会会议的报告》,提交中国教科文委秘书处教育处,1998年5月28日, 报告执笔人。
10.《“儿童哲学”──发展我国素质教育的一块他山之石》,载《国际学术动态》,1998年第4期。
11.《On the view of education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第二届亚洲比较教育年会大会报告,北京,1998年9月7日。
12.《Beyond the Plural and the Unification: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Educational Noumenon》, CUHK Education Journal 1997. Vol.25, NO. Two; (《多元与一统的超越:民族认同与教育本体》),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报》1997.Vol.25 NO.2.
13.《论“科”“教”关系认识中的几个误区》,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5期。
14.《论教育发展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6期。
15.《华夏民族认同中的教育问题研究》,华人教育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宣读,收入论文集,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7年10月,中国南京。
16.《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Thinking and Reform of Educational System in China 》, 《Analytic Teaching》, Volume11 NO.1.( 1998 ) Department of Pyschology, Viterbo College, WI 54601, U.S.A.
17.《论可持续发展中的教育观》,载《教育科学》,1997年第6期。
18.《从恶性循环到良性循环的转折-----凉山州普格县农技校的启示》,社会与少数民族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获优秀论文奖,乌鲁木齐,收入大会论文集,1996年8月15日;载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第一作者。
19.《“儿童哲学”──发展我国素质教育的一块他山之石》,载《中国教育报》,1997年11月28日。
20.《走出李约瑟似的大山》,载《读书》,1998年第7期。
21.《关于克里克及意识研究》,载《读书》1998年第5期。
22.《多元文化互动中的西南民族教育》,中美教育国际研讨会,中国昆明1997年7月26日。
23.《构建“更新工程”脱西部教育之贫》,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5期。
24.《论教育发展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载《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
25.《分析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误区》,载《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22期。
26.《高考:热点背后的意义》,载《重庆晚报》,2001年9月2日第8版。
27.《华人民族认同的教育问题研究》,载《中国研究学刊》(美国),2001年第2期。
28.《不读历史的人,必定重犯历史错误——忆先师骥雄先生与<外国教育史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4期
29.《从“儿童哲学”到“小生灵”》,载《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17日第3版
30.《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基础教育师资》,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31.《华夏民族认同的教育思考》,载《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32.《教育学的突围》,载《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33.《公民教育之道》,载香港教育系列五《青少年成长价值教育》,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4年版。
34.《孩子为何成了杀手——张诗亚教授谈现行教育制度对人文精神的扼杀》,载《时代信报》,2004年12月2日。
35.《多元文化与民族教育价值取向问题》,载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1期。
36.《顶岗实习:农村教育的日志》,载《中国教育评论》,2005年第8期,第一作者。(以书代刊)
37.《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基础教育师资》,载《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第5期,第一作者。
38.《“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第6期。
39.《和谐之道与西南民族教育》,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二、科研项目
1. 在中国西南契合人文社会情境全面推进绿色教育工程,世界自然基金会, 6万 ,2000年7月
2. 儿童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课题 ,2。2 万,2000年12月
3. 面向21世纪重庆市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6 万 ,2000年12月
4.西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类型与对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规划重大项目,20万,2001-2005年12月
5.西部开发与教育.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3万,2001年-2003年12月
6.在中国西南契合人文社会情景全面推进绿色教育工程,世界自然基金项目,6万,2001年-2004年7月
7.小松树计划,香港儿童救助基金会横向项目,10万,2001年-2001年12月
8.发展特色教育构建西南自然/人文生态良性互动系统,全国教科教育部重点课题,3.2万,2003-2005年
9.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招标项目,20万,2003-2007年
10.西南地区民族教育良性自然文化生态发展战略研究,重庆市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4万元,2005-2007年
11.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类型与对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重大委托项目,10万,2001-2005年
12.民族特色教育学科建设,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00万,2005-2006年
三、 获奖项目
1.重庆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优秀奖,1996年12月,第一作者。重庆,《中国教育战略重点问题》,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获奖人。
2.《教育科学学初探——教育科学的反思》,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8月。
3.推进儿童哲学中国化改进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1999年9月。
4.2006年12月张诗亚《关于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教育中推进“更新工程”的建议》(研究咨询报告,教育部采纳2003年10月)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证书编号为:教社科证字(2006)第120号。该建议于2003年被《教育部高校社科研究要报》刊载,并被教育部办公厅报送国家科教小组、中宣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研究室等决策部门。根据该建议和教育部的采纳意见实施的“顶岗实习”产生了巨大社会反响。《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Sohu网等媒体均对此事作了专题报道。该建议在实践上推动了西部教育的发展,丰富了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