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香港9月1日电/美国之音8月30日载文《中国通过循环经济法 能否执行?》,摘要如下:
中国立法机构星期五通过了一部抑制资源浪费和激励能源有效利用的法律。经济学者认为,这个法律对于中国经济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政府未来仍将面对法律能否得以有效执行的挑战。
中国第11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8月29号通过了一部“循环经济法”,这个法律将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
据悉这部法律的目的在于通过节约能耗和减少污染排放等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倪岳峰表示,发展循环经济将有助于中国通过将能源消耗和排放降到最低的方式,达到经济效率最大化的目的。他说,这部法律的通过是中国建立节能和环保社会的重要一步。
中国经济持续二十多年高速度增长,经济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一直以来,许多学者和专家也提出警告说,中国将为其能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以及对环境的过度污染付出昂贵的代价。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刘芍佳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巨大胃口,已经使其对资源的依赖从国内向全球范围扩散。
“中国经济现在的对外依赖度,尤其是资源方面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这对中国的经济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刘芍佳说,中国政府颁布循环经济法,看起来是意识到了这样的威胁。他同时认为,如果中国能够在早几年通过这样的法律,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会更为有利。
有了法律,接下来的问题是法律如何实施、或者是不是能够得以有效实施。这样一部法律在实施上可能面临的一个潜在障碍在于企业是否能够有效地遵从这个法律。
循环经济法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给企业提供了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例如,处罚违规的企业,而对引进和使用节能技术和设备的企业进行减税激励等。
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刘芍佳说,用税收对企业行为进行调整是国际间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企业应该会对这样的机制有所反应。但是他对中国企业是否真正愿意接纳这种机制持观望态度。
“我不排除中国可能会有企业只是做表面文章。为了税收方面的收益,做些敷衍了事的,表面的东西,而实质上?没有改变。这种问题肯定会有。”
刘芍佳说,中国过往的经验证明,在大范围的改革措施刚出台的时候,成效总是不大。企业往往会通过做表面文章和政府“玩游戏”,而政府如何克服这样的问题,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