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鸣,男 职称:教授
学历:
1992-1994 南开大学 世界地区国别史 在职博士生 获博士学位
1986-1989 南开大学 世界地区国别史 研究生 获硕士学位
1978-1982 湖南师大 历史专业 大学本科 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0-2006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教授
1995-2000 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 教授
1992-1995 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 副教授
1989-1992 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 讲师
1984-1986 湘潭大学历史系 教师
1982-1984 湖南益阳师专历史科 教师
职务与职称:
2006年—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今,北京大学世界史研究院副院长
2003年—今,教育部第一、二届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2002年—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2002年—今,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
1995年-2006年,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2006年,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00年-2005年,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联合研究委员会委员
《史学月刊》、《学术界》、《北大史学》、《Publications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History)》等学术刊物编委
主要论著:
◎著作: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月。
《20世纪美国和加拿大社会发展研究》(主编之一),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出版。
《伟大的历险:西奥多·罗斯福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
《大转折的年代: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
《美国历史上的社会运动与政府改革》(合著,主编之一),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
◎论文:
“人民”的定义与美国早期的国家构建,《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国史研究,《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美国早期史,《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
历史语境、史学语境与史料的解读——以弗吉尼亚批准美国宪法大会中一条材料的解读为例,《史学集刊》,2007年第5期
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回顾与前瞻,《美国研究》2007年第2期
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
历史研究中的求知与求用,《历史教学》2006年第2期
历史解释建构中的理解问题,《史学集刊》2005年第2期
学术规范建设与世界史研究,《史学集刊》2004年第3期
对美国自由的一种历史阐释,《世界历史》2004年第1期
美国革命时期马萨诸塞立宪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
本土资源与外国史研究,《南开学报》2003年第2期
探索中国美国史学发展的路径,《美国研究》2003年第2期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人口变动及其意义,《世界历史》2002年第4期
1989年以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载《透视美国:近年来中国的美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英国对殖民地的政策与北美独立运动的兴起,《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美国殖民地时期历史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史学月刊》,2001年第4期
美国宪法何以成为‘活着的宪法’,《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辩论及其意义,《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学术训练与世界史学科的建设,《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
土地问题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社会的重要性,《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
民主的考验和考验中的民主,《读书》1999年第2期
美国印第安人和白人文化关系的历史考察,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博士文库·历史学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世界史研究规范化问题刍议,《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
伯纳德·贝林的史学初论,《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
关于20世纪美国史学的思考,《美国研究》1999年第1期
美国史研究中的文化隔膜问题,《美国研究》1996年第1期
文化接触与美国印第安人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美国土著部落地位的演变与印第安人的公民权问题,《美国研究》1994年第2期
本世纪初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世界历史》1994年第2期
西奥多·罗斯福与中国,《美国研究》1993年第3期
杨生茂教授与中国的美国史研究,《世界历史》1993年第3期
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形成与作用,《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
西奥多·罗斯福的新国家主义,《美国研究》1992年第1期
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关于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91年第6期
奴隶制、南北妥协与美国社会发展,《世界历史》1989年第6期
罗伯斯比尔的悲剧,《政治学研究》1988年第3期
二十世纪初美国联邦政府的社会改革,《南开史学》1988年第1期
也评美国内战前的几次妥协,《世界历史》1987年第2期
◎编译: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就职演说全集》(编注者、主要译校者),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997年最新修订版)
《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编选者之一),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探索美国历史的稳定性”(译文校阅者),《史学理论》1989年第3期
获奖及研究资助:
2004年成为人事部等七部委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
2001年10月至2002年3月 教育部“系主任和研究所骨干出国研修项目”资助,在哈佛大学从事研究
2001年获教育部“青年教师奖”。
2000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1999年入选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计划”。
1998年 《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和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获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1998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 “文化接触和美国印第安人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获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专家提名奖
1996年9月至1997年8月 美国“富布赖特基金”资助,在伊利诺伊大学从事研究。
1996年 “文化接触和美国印第安人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获第一届中国美国史研究优秀论文奖一等奖
1996年 《文化的边疆“美国印第安人和白人文化关系史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获天津市第六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二等奖
1994年 “两个世界文明汇合与北美印第安人的历史命运”(《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1993年 《大转折的年代》(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获天津市第五届优秀社科成果青年佳作奖
在国内外学术机构和刊物中的任职情况: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2002年-)学科评议组成员。
教育部第一届(2003年-)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
南开大学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联合研究委员会委员。
《史学月刊》、《学术界》、《博览群书》、《北大史学》等学术刊物编委。
研究课题: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政治民主化问题,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5-2007)
美国立国史研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00-2004)
美国政治制度的起源研究,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项目(1999-2001)
十九世纪美国和加拿大资本主义发展史比较研究,教育部九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998-2001)
“美国通史丛书”第一卷,国家“六五”社科重点课题遗留部分(1995-2000)
美国历史上的种族关系研究,国家教委八五社科规划项目(1992-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