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薛敬孝——南开大学
2009-05-07 作者:  来源:南开大学

个人简历: 
1937年生于河北省。
1962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并留校任教至今。期间:
1981年4月至1983年3月由国家高教部派赴日本一桥大学留学。1987年晋升为教授。
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0年至1995年,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
1994年至1997年,任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1995年至1998年,任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主任。
1995年至今,任(日本)日中经济发展中心顾问。
1995年至今,宁波大学校长顾问。
1988年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1989年天津市委和市政府授予1988年度“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
1991年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此外,还曾任南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文科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共南开大学委员会委员等职。

现任校内外职务: 
国家社科基金国际问题学科规划与评审组成员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
全国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亚太学会常务理事
天津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天津日本经济学会会长
南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3年12月至1985年1月任南开大学经济学系副主任。
1985年至1991年,任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系主任。

 
主讲课程与研究生指导: 
世界经济理论研究、日本经济研究

 
科研课题:  
1、教育部博士点项目:“产业结构研究”(1987—1988年)
2、教育部“七·五”项目:“经济周期研究”(1986—1990年)
3、国家社科基金“八·五”重点项目:“国际经济理论研究”(1991—1995年)
4、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APEC和中国”(1996—2000年)
5、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重点项目:“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2001-2005年)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世界经济预测、决策支持系统研究”(1993-1994年)
7、国家科委重大研究项目:“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研究(天津段)”(1991-1994年)
8、教育部面向21世纪核心课程项目:“国际经济学”(1998-2000年)
9、天津市社科基金项目:“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危机研究”(1999-2000年)
10、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项目:“日本产业结构研究”(2000-2001年)
(注:以上除“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研究”项目是与他人共同主持外,其余项目本人均为主持人。)

 
主要著作: 
 1、《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参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
 2、《产业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个人专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
 3、《中国如何登上世界经济舞台》,主编,档案出版社,1988年。
 4、《国际经济手册》,副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5、《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与预测》,主编,人民出版社,1992年。
 6、《企业的海外市场开拓》,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7、《资本主义的过去和现在》,副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8、《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周期和危机》,主编之一,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
 9、《世界经济思想文库》,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美国经济周期研究》,合作,商务印书馆,1993年。
11、《我国引资的实践和效果》,第一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
12、《日本经济现状分析》,第一编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13、《APEC研究——方式·运行·效果》,第一主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
14、《国际经济学》,第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5、《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危机》,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16、《当代日本产业结构研究》,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译著《资本论辞典》(日译汉),第一译者,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
 
主要论文:  
 1、“战后美国失业问题”,《世界经济》1978年第2期。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几个问题”,《世界经济》1979年第3期。
 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经济危机更加频繁了吗?”,《世界经济》1979年第4期。
 4、“战后资本主义危机周期性问题初探”,《南开学报》1979年第2期。
 5、“关于美国近年来“停滞膨胀”的分析”,《南开学报》1980年第2期。
 6、“固定资本更新和经济周期”,《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4期。
 7、“两大部类的对比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南开学报》1984年第4期。
 8、“通过长期计算探讨再生产公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年第3期。
 9、“日本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原因”,《世界经济》1985年第4期。
10、“中间性危机和短期波动”,《南开经济研究》1985年第1期。
11、“耐用消费品副类和再生产周期理论”,《南开学报》1985年第5期。
12、“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周期运动”,《南开经济研究》1986年第1期。
13、“论建筑周期”,《南开学报》1987年第5期。
14、“从物价上涨的两重因素看滞胀”,《世界经济》1987年第7期。
15、“中日经济关系的现在与未来”,《南开经济研究》1989年第2期。
16、“国际经济环境及其对我国对外经贸决策的影响” 《世界经济》1988年第12期。
17、“中国登上世界经济舞台的战略构想”,河北人民出版社《理论纵横》经济篇(下),1988年。
18、“论战后经济周期变形”,《南开学报》1988年第4期。
19、“战后景气循环之变化”(日文),日本关东学院大学《经济研究所年报》第11集,1989年3月。
20、“论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南开学报》1989年第1期。
21、“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若干思考”,香港《信报月刊》1989年,第139期。
22、“浅析东亚经济圈的前景”,香港《建设与投资》1989年第7期。
23、“美国财政政策的调整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1991年第2期。
24、“美国的经济危机与金融改革”,《世界经济》1992年第1期。
25、“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历史与现实”,《南开经济研究》1991年第1、2期连载。
26、“我国出口贸易的经济效益分析”,《理论与现代化》1991年第12期。
27、“苏联解体及对中国的启示”(日文),日本《名城大学商学会报》1992年。
28、“东亚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亚太研究》1993年第4期。
29、“日元对美元升值对日本经济和对外投资的影响”,《南开学报》1994年第2期。
30、“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世界经济》1995年第3期。
31、“转型期的日本经济及其面临的课题”,《南开经济研究》1995年第2期。
32、“APEC经济合作方式分析”,《国际经贸研究》1995年第2期。
33、“海峡两岸互动的经济增长机制”,《南开学报》1995年第4期。
34、“久保新一著《战后世界经济转换》中文版《序言》”,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
35、“东亚整体咬合联动的经济增长机制”,载《世界经济新格局中的东亚与欧洲》,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1996年2月。
36、“面向21世纪中国开放的思考”,《经济改革与发展》1996年第6期。
37、“论泡沫经济”,载《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10月。
38、“时代呼唤新的经济学理论”,《南开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39、“国际货币体制与世界经济增长”,《经济评论》1997年第1期。
40、“中国、东亚和世界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变的新阶段及其意义”,《南开学报》1997年第2期。
41、“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特征”,《学术研究》1997年第8期。
42、“天津市面向21世纪的区域合作”(日文),日本《武藏大学综合研究所纪要》,1997年。
43、“趋势性日元升值和日本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44、“日资企业的再投资和撤资”,《太平洋学报》1997年第4期。
45、“开拓国际市场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第8期。
46、“论经济周期类型与制度演变”,《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
47、“金融服务多边谈判进展及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载《服务贸易:中国与世界》,民主与建设出版
    社,1999年第7期。
48、“论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北华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49、“论金融证券化”,《南开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50、“论金融自由化与东南亚金融危机”,载《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与东亚》,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
51、“论金融全球化与西方国家金融结构与银行制度的整合趋势”,《太平洋学报》2000年第3期。
52、“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向”,《现代日本经济》2000年第6期。
53、“论金融全球化与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工具的演变”,《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1期。
54、“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有效性”,《太平洋学报》2001年第1期。
55、“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措施”,《东北亚学刊》2001年第1期。
56、“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特点”,载《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
57、“论长波框架中的世界经济走势”,《南开学报》2001年第3期。
58、“天津汽车工业和丰田汽车集团”(日文),日本《名城论丛》2001年9月。
59、“论东亚经济周期的同期性与非同期性”,《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60、“二十世纪科技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太平洋学报》2002年第1期。
61、“关于加入WTO与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思考”,《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62、“论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工农业结构矛盾及影响”,《中国经济问题》2002年第4期。
63、“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方式和现代特点”,《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年第4期。
64、“资产证券化与银行业的重新定位”,《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5期。
65、“吸存金融中介存在原因的经济学解释:比较与综合”,《辽宁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注:以上论文包括与他人合作论文,恕不一一列出姓名)

 
获奖情况:  
1、“耐用消费品副类和再生产周期理论”,获第二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87年)。
2、“两大部类的对比关系及其发展趋势”获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986年)。
3、《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参与)获“吴玉章世界经济学一等奖”(1987年)。
4、《产业结构分析的理论基础》获“光明杯”三等奖(1992年)。
5、《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与预测》(主编)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5年)
    和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6年)。
6、“中国登上世界经济舞台的战略构想”(第一作者)获中宣部等五单位受中共中央委托召开的“全国纪念十一
    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之“论文入选奖”(1988年)。
7、《京津塘高速公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研究》(主持人之一)获天津市技术进步(软科学)一等奖
    (1995年)。
8、《APEC研究——方式·运行·效果》(第一主编)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
9、“中间性危机和短期波动”、《中国如何登上世界经济舞台》(主编)、《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
    经济周期和危机》(主编之一)、“论长波框架中的世界经济走势”分别获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1988年、1990年、1994年、2002年)
 
国内外交流:  
1、1992年11月访问加拿大约克大学、多伦多大学和麦克马斯特大学。
2、1992年10月,日本一桥大学客座研究员。期间,应立教大学、香川大学、松山学院大学、山口大学、
    福冈大学的邀请对这些大学进行访问并做学术报告
3、1993年1月赴日本湘根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
4、1994年率博士生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庆应大学、立命馆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5、1995年11月赴香港城市大学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
6、1996年6至8月,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研究员。期间,应一桥大学、大阪市立大学、山梨学院大学的邀请进行
    访问并做学术报告。
7、1997年10月至1998年8月,日本名城大学客座研究员。
8、2000年2月赴日本名城大学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
9、2002年11月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邀请访问一桥大学、早稻田大学、武臧大学、庆应大学、青山学院大学、
    国学院大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