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罗国杰——中国人民大学
2009-04-30 作者:  来源:同济大学
  罗国杰,男,1928年1月生,河南省内乡人。著名伦理学家,新中国伦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法律系。195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并留校任教。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哲学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等职。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史、思想道德教育等。

  罗国杰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行政法专业。1956年,大学法律系毕业并工作了7年之后的他,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习,1959底留校任教。从此,他把对哲学的爱好,转入到对伦理学的研究方面来,自觉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于对伦理学的学习和研究之中。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不论在多么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能把全部身心奉献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1960年,刚刚留校任教的罗国杰,根据学校的安排,承担起筹建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的任务。罗国杰和他的同事们潜心攻读了几百万字的马列原著,摘抄、编辑了30多万字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的论述。通过他们艰苦卓绝的工作,新中国高校第一个伦理学教研室在中国人民大学诞生了。一年以后,罗国杰又组织教研室的同志编写出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大纲》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讲义》,从而为新中国的伦理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

  从事伦理学教学、科研工作40多年来,罗国杰撰写了《道德教育与价值导向》、《以德治国与公民道德建设》、《罗国杰文集》、《罗国杰自选集》等约200万字的主要著作;主编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中国传统道德》、《中国革命道德》、《思想道德修养》、《道德建设论》、《人生的理论与实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二十多部著作;合编了《伦理学教程》、《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以德治国论》、《德治新论》等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研究》等报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一书,曾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罗国杰文集》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哲学一等奖,《道德建设论》和《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均获1999年国家“五个一工程”奖。

  作为一名教育家,罗国杰把伦理学的教学与社会主义伦理学事业结合起来,把伦理学的研究、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的前途结合起来,在伦理学教育方面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罗国杰十分注重伦理学教材建设。他认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去研究伦理学,才能使伦理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在新中国获得新生和繁荣。编好伦理学教材,不仅有利于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对于全国的伦理学教学也有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主持编写了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思想品德修养、人生观教育等方面的十多套教科书。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教研室建设了本、硕、博三级伦理学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全国高校伦理学的研究中心。他还从全国伦理学事业出发,为其他院校培养了大量的伦理学教学人才,及时缓解了全国高校伦理学人才奇缺的状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