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校长论坛 > 文章详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光强:坚持改革创新提升发展动能
2009-04-29 作者:张光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1999年9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由同处杨凌的两所大学和五家科研院所合并组建。近10年来,学校以科教体制改革为“引擎”,以构建现代大学管理体系为目标,持续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办学新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稳步推进科教体制改革,探索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新体制。

  首先,实施合并改革,搭建体制框架。经过近一年的调研、论证,学校最终确定改革思路:彻底打破七家单位的原有格局,将其所属的院、系、所,按照学科相同或相近的原则重新组合成学院,学院内部教学、科研与推广“三位一体”。2001年,学校对管理部门和支撑体系首先进行合并,机关处室由原七个单位的69个减至21个,实现了学校主体、机构和领导、管理制度、发展规划及学科建设五个统一,基本构建起新的大学体制框架。

  其次,整合科教资源,促进实质融合。合并、融合的关键,在于将原属七个单位的科教资源通过优化配置,整合到学院,在学院层面统筹教学、科研和推广,基本实现了实质性融合。

  再其次,推行两级管理,完善体制框架。2003年,学校启动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明确了校院两级的责权利,赋予学院在教学、科研、推广、人事、财务等方面一定的办学自主权。2008年,学校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以全面下放财权为主导,试行教授委员会、二级财务预算制度,启动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在完善学校管理体制方面迈出了更加重要的一步。

  二、持续推进三个关键环节的改革,着力激发办学活力。

  学校紧紧抓住人、财、物三个关键环节,以推进科教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进行了多轮次的改革实践。

  一是持续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学校合并以来,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职工队伍的结构和质量问题:一方面,职工队伍规模大,结构失衡,整体素质偏低,全校4950名教职工中,工勤人员占了1/3,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仅为11.3%;另一方面,人才吸引力差,优秀骨干人才仍在不断流失。针对这些情况,学校进行了持续深入的人事、分配和干部制度改革,建立全员岗位聘用制,实现了人员按岗设置和管理。同时,制定了新的津贴分配办法,加大业绩津贴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的力度。

  二是不断深化财务管理改革。2008年,学校推进新一轮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以财力下放为切入点,试行校院两级预算管理改革,学院在学校预算管理框架内独立编制财务预算,自主安排和使用资金,自行平衡预算收支。

  三是全面推进资源配置改革。合校之初,考虑到学校历史欠账问题突出,学校在资产配置上主要是填平补齐,使每个学院、学科具有基本的办学条件。从2008年开始,学校先后启动水电收费改革,公有房屋、试验用地及大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等改革,最大限度提高资产使用效能。

  初步概括近10年的改革成效,一是成功实施科教体制改革,实现了国内教学和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二是产学研紧密结合成为学校的鲜明特色,每年面向西北地区的科技推广服务,为农民创造的经济收益超过60亿元;三是初步建成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运转有序的大学新校园,为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学校事业费总收入从合校时的两亿多元增长到2008年的10.86亿元;国家级重点学科由合校时的1个增加到7个,还有两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8年到位科技经费超过2.6亿元,是1999年的14倍。

  《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2日第5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