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特色型大学依据长期行业办学的优势,追求差异化发展,优化整合资源,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中国工程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少数著名的综合大学和重点行业性大学作出了主要的贡献”。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行业发展竞争和高等教育竞争的宏观形势下,特色型大学尤其是农林大学,在向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与原行业主管部门沟通渠道逐步弱化,亟需建立新的联系机制;二是对农林大学扶持有待加强,10年来,在“211工程”高校中共安排了602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其中农业31个,仅占5%,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制约了农林大学的发展;三是农林大学优质生源短缺,生源状况堪忧,农业、林业越来越不挣钱,加上社会对“农”的传统偏见、农林类专业的“艰苦性”和服务对象的“艰苦性”等原因,造成了优秀高中毕业生不愿报考这些学校;四是农林科教育实践性强,培养成本较高,教学设置的不少实践环节难以开展,学生实践不足,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要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我提几点建议:
(一)将扶持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纳入我国高等教育重大发展战略规划。建议重新审视特色型大学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比照“985工程”、“211工程”,设立“高水平特色型大学重点建设工程”,给予专项建设资金和特殊政策扶持,建设一批与国计民生关系紧密的高水平特色型大学。
(二)加强部部共建,促进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建立部际共建协调机制,加强高校主管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解决特色型大学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政府主导、行业部门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的特色型大学发展机制。主管部门在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专项基金安排、学科及优秀团队建设等方面向特色型大学倾斜。行业主管部门本着“指导、服务、支持”的精神,参与和指导特色型大学的有关业务活动,并在毕业生就业、科研立项、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特色型大学更多支持。
(三)政策倾斜,加大对特色型大学的支持力度。考虑到特色型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基础,国家及有关部门应在投资上给予重点支持,加大对特色型大学办学经费的投入。除设立“高水平特色型大学重点建设工程”外,应考虑在“985工程”、“211工程”项目中,加大对特色型大学的支持力度。此外,建议设立“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发展建设专项基金”,对以服务艰苦行业为主的特色型大学给予重点支持。建议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特色型大学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为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提供实践实习基地。为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农林专业,建议比照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相关政策,制定农林类学生更加灵活、可行的免费教育制度,鼓励优秀有志青年为现代农林业服务。
《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