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出席全国“两会”的北京大学等五所著名大学校长接受中外记者采访,学术失范问题是提问重点。
浙江大学校长杨卫15日在教育部举行的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通报了处理“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的最新情况:原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被开除出教师队伍;贺海波所在的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理茂被解聘;现任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任期届满,不再续聘。
研究室主任吴理茂被撤职解聘
“由于贺的行为在国内外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学校近日决定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杨卫说。
据了解,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的通讯作者均署为吴理茂。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他直接参与了上述论文的写作和最初投稿;但他在贺海波的部分问题论文录用或刊出后,作为通讯作者将其用于申报项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人也存在重复发表学术论文等问题。此外,中药药理研究室的学风监管失范,吴理茂作为研究室主任也存在严重的管理失职。浙江大学决定撤销吴理茂副教授担任的中药研究所所长助理及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职务,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解除其聘用合同。
对于担任药学院院长、学术带头人和合作导师的李连达院士,浙江大学认为,虽然根据所有相关人员的陈述、笔迹鉴定和目前掌握的其它材料来看,涉及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中李连达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贺海波擅署的,没有证据说明李连达参与了论文造假、剽窃和抄袭等。但是李连达院士作为院长、学术带头人和合作导师,对贺海波事件负有疏于管理、教育不力、监管督察不严的责任。因此,现院长任期届满,学校将不再续聘。
浙大向所有导师通告“五不准”
杨卫表示,论文造假事件揭示了学校在学术道德建设与学风管理方面的诸多不足,给浙江大学的声誉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浙江大学已向所有研究生导师发出了“五不准”通告:即不准代通讯作者投稿,不准擅入通讯作者的期刊账户和电邮,不准设立公共投稿账户,不准代签版权转让页,不准泄露投稿联络信息。
“这一事件也向我们警示,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一刻也不能放松学术道德建设。”杨卫说。
新闻背景
据介绍,贺海波2006年6月进入浙江大学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合作导师是学校聘任的药学院院长李连达院士。他所在的研究室主任为吴理茂副教授。2008年7月,贺海波出站后被浙大聘为副教授。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收到贺海波前任导师戴德哉反映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学术不端的邮件。收到邮件后,浙大在院、校两个层面相继组成了调查组,当天即着手调查此事。2008年10月23日,在学校着手调查贺海波学术不端行为一周后,“新语丝”网站披露了其一稿多投行为。今年春节后,“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热点。
在整个“贺海波论文事件”处理过程中,学校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除作为合作作者的1篇论文外,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8篇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导师实验数据,以及一稿两投、部分图表数据张冠李戴、重复发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标注基金资助、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语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有鉴其问题确凿,本人供认不讳,浙大当即作出了处分:去年11月决定撤销其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合同。昨日,这一解聘处分被追加为开除,被开除出教师队伍。
教育部昨日召开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
高校校长聚首“围剿”学术不端
高校若没有净土,何谈社会?!———中国高校领军人物发出的疾呼,在学术不端行为和剽窃事件时有发生的当下,更具警示意味。在3月15日这个强调“诚信”的日子,教育部召开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邀请多位高校校长和教育专家分析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主要原因是学界急功近利倾向
去年,浙江大学药学院原副教授贺海波等人的论文剽窃事件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扎扎实实做研究的人越来越少,急功近利搞实惠的人越来越多。”放眼当下的中国高校,与会者不得不对类似的现象产生忧虑。
类似事件也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学术不端的成因。教育部科技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认为,就科学的本质和规律而言,在大多数学科想取得一点成绩没有一、二十年的时间是不行的,但目前与切身利益挂钩的硬性考核指标导致科研人员坐不住“冷板凳”。
教育部社科委主任吴树青说,学术不端行为与当前科研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效应、轻长期积累的取向有关。“必须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从源头上扭转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不少高校出台监控防范举措
在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看来,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还有更深层次的利益驱动。近年来,诸多大学为了抬高自身的学术声誉,也为在一些评估的“数字”里有更好的表现,聘用了一些“学术大腕”来为之撑撑“门面”。一些受聘者也为个人利益,不顾自己的时间与精力而多处兼职。这种“不良兼职”现象毒化了“学术空气”。
“这些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科学研究可以给个人和学术机构带来利益。”杨玉良说:“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切断利益链。”
据了解,中国不少高校已开始构建学风监控和防范体系,具体措施包括设立独立于行政体系之外的学术道德委员会、制定学校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及管理办法、加强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教育等。
一些学校还针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推出创新举措。北京大学完善了学位论文失范责任追究制度,并计划分学科设立学术规范课程,针对案例加强宣传教育。
发挥社会监督力量使学者“不敢”造假
“学风不正是科学的大敌,学术不端行为更是对科学的亵渎,危害十分巨大,必须坚决予以制止。”教育部部长周济说:“一旦发现,要及时果断、严肃处理,敢于下猛药,不得推诿和隐瞒。”
他指出,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是高等学校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要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通过提高道德自律,加强制度约束,发挥社会监督力量,使学者“不愿”、“不能”、“不敢”违背学术道德。
学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学术创新取决于学者对学术道德规范的尊崇和执着———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凤的一番话,代表着学术净土守护者的心声。
教育部长周济:
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
教育部部长周济15日在此间举行的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提出要对学术不端行为“下猛药”,还要将学术道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
全国两会刚刚结束,对高校学术不端和学风失范的讨论仍不绝于耳。
周济指出,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多管齐下,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内部治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当前要重点加强三项工作,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借助道德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二是规范学术管理,借助制度力量,使之不能违背学术道德;三是加强社会监督,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
周济说,高校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制度,建立起以质量为导向、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高校出版社、学术期刊要建立起严格的审读制度,把好出口关。同时,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制度,制定处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认真受理举报并及时妥善处理。
“对学术不端行为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决’。”他说,“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息、不手软。”
此外,高校要在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著作出版、论文发表、成果奖励等过程中,实行信息公开,增强公开性和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他还表示,各高校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要及时处理,不得推诿和隐瞒。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要把学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把学风建设绩效作为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方面。
本栏文图均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