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风动态 > 文章详情
吴树青:学术"打假"不能"假打" 让造假者付出代价
2009-03-16 作者:sinoss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15日电 教育部社科委主任吴树青教授15日在教育部举行的加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座谈会上提出,学术“打假”不能“假打”,要“真打”,绝不姑息,绝不手软,让造假者付出代价,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吴树青指出,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思想和理论,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

  吴树青说,学术研究,是对人类智力的挑战,它既需要学者献身科学的志向追求,更需要学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良的学风,会使学者的思想失去其力度和深度,无力回答理论和现实重大问题。

  吴树青指出,最近一段时期发生在个别高校教师身上的学术造假行为,严重损害了学者和学术的形象,影响十分恶劣。学风建设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讨论热烈。

  吴树青就加强学术风气建设,促进高校学风的根本转变,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要标本兼治。治本之策是要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评价是指挥棒,是风向标。科学有效的评价,有利于提升科研质量,优化科研资源配置,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反之,则会助长急功近利、助长学术不正之风,助长学术不端行为。现在存在的低水平重复,以及一些学术不端行为、学术不正之风,都与我们的评价有密切关系。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效益、轻长期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和学术不端行为。现在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评价体系问题。优秀成果不是逼出来的,当然有的应用性研究、对策性研究,需要很快完成,有时效性,但是对于大部分科学研究来说,是要靠日积月累,靠厚积薄发。所以我们要建立一种科学、有效、有正确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形成一种有利创新的制度和机制。

  二是要加强教育和宣传。学风是一种社会风气,风气的形成,教育至关重要,宣传至关重要。要通过大力的宣传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术风气,引导大家自觉自愿遵守。应当大力宣传严谨治学、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充分展现他们追求真知、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和严谨求实、甘于寂寞的治学精神,进一步培育和弘扬优良学风。我们希望将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教育和学习列为高校的教学内容,提高广大师生遵守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自觉性。

  三是要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学术 "打假"不能"假打",要"真打",绝不姑息,绝不手软,让造假者付出代价,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