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风动态 > 文章详情
周济、倪维斗等谈高校学术风气建设:严处学术不端行为
2009-03-16 作者:sinoss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3月15日电 3月1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高校学术风气建设座谈会,与会人员围绕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座谈会上,教育部科技委主任倪维斗院士,教育部社科委主任吴树青教授,浙江大学校长杨卫院士,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先后发言。大家认为,当前高校学风总体上是好的,但个别教师的学术造假行为影响恶劣,必须严肃处理,绝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大家一致认为,加强学风建设,要标本兼治,要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从源头上扭转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要加强学术道德宣传与教育,加强学者自律。要及时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让造假者付出代价,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教育部部长周济:标本兼治 惩防并举 切实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讲话中指出,长期以来,高校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敬业奉献,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教书育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良好的师德规范。但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仍有发生,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损害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严肃查处,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

  教育部科技委主任倪维斗院士:不良学术风气、学术行为产生的根源

  座谈会上,倪维斗院士说,目前学术界不良学术行为时有出现,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倪维斗认为,科技评价体制的导向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是主要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在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是很完善的时候迎来了市场经济大潮,社会上急功近利、浮躁之风盛行。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科研队伍难免受其影响,许多科研人员虽然也想静下心做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研究,但由于受到许多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硬性考核指标的要求,如为了评教授、当博导而急着发论文、出成果,使得能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做研究的人越来越少,急功近利搞实惠的人越来越多。其实就科学的本质和规律而言,在大多数学科想取得一点成绩没有一二十年的时间是不行的,正是所谓的“十年磨一剑”,搞科研的人就是要能坐得住冷板凳才行。

  教育部社科委主任吴树青教授:学术 "打假"不能"假打" 让造假者付出代价

  座谈会上,吴树青认为,学术风气不仅关系到学术自身的传承与创新,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气、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为社会生产思想和理论,而且为社会提供理想和信念。不良的学风不仅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而且会影响公众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吴树青说,学术 “打假”不能“假打”,要“真打”,绝不姑息,绝不手软,让造假者付出代价,起到教育警示作用。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以四原则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

  座谈会上,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说,为了维护学术尊严,促进学术创新,北京大学秉承学术民主、教授治校和追求卓越的理念,以营造自由健康的学术氛围、提升广大师生的学术道德水准、净化学术空气、鼓励学术创新为目标,大力推进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积极营造自由健康的学术氛围。周其凤介绍,北京大学校在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方面坚持四点原则:建设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和谐统一的学术氛围;建设制度规范与自我约束有机结合的控制机制;建设事先预防和事后处理互为补充的教育手段;建设表现形式与实质内容并重的成果评价体系。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大学和学者都应坚守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

  座谈会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指出,作为学术机构和其中的学者,对学术、学术精神和学术传统的坚守是头等重要的。只有在“坚守”的基础上改革不良的学术制度,消除在学术、个人和学术机构在世俗利益链条上的附加的“增强链”,才能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各类“学术失范”行为的发生。因此,所有的学术机构、学术管理机构、学者,包括媒体,都应为此努力。

  浙大校长杨卫: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 一刻也不能放松学术道德建设

  座谈会上,浙大校长杨玉良指出,“贺海波论文事件”给浙江大学声誉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予以我们深刻的警示: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一刻也不能放松学术道德建设。“贺海波论文事件”揭示了我校在学术道德建设与学风管理方面的诸多不足。我校已经向所有研究生导师发出了“五不准”通告:即不准代通讯作者投稿,不准擅入通讯作者的期刊帐户和电邮,不准设立公共投稿帐户,不准代签版权转让页,不准泄露投稿联络信息。我校一定要举一反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学术道德建设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文化氛围。 (本文来源:人民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