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9位委员,认真、严肃而热情地讨论了李卫红副部长和两位主任的报告,对学风建设委员会的成立、对自己担任委员的态度、对“十一五”工作要点以及委员守则,发表了意见。
一、对学风建设委员会成立的认识
委员们一致认为,教育部对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问题,一直是非常重视的。在全国,教育界最先提出学风问题的重要性,最先关注和最先行动来号召高等学校的师生在进行教学科研工作时遵循学术规范。自2000年跨世纪以来,很多关于学风建设的试验性和倡导性文件陆续出台,各个学校也多次组织研讨,示告社会。可以看出,教育部一直在寻求这一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有效的实施措施。学风建设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教育部在这一问题上上了一个新台阶,已由当初的探索、实验,进入实质性的工作;已经由理论的、理想的境界进入操作行动的境界。学风建设委员会是一个行动的机构,是一个有形的建设平台。大家感到能在这样的新起点上参与工作,是十分荣幸的。对于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一个十分希望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参与这一工作也是当仁不让的。
委员们认为,应当看到,高校的学风问题总的是好的,但是,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最前沿,高校教师对青年学生有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领域没有“小问题”,何况,有些问题已经到了不能不管的地步:近年来,不但出现了一些性质十分恶劣、后果极为严重的学术失范与道德败坏的重大案例。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面积的教学与研究领域里,问题的存在也一直难以扼止。抄袭行为,低水平重复、伪论题、伪数据不断产生。竞有个别人公开说:“抄袭有什么不对,千古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不会抄的受罚,会抄的得奖。”有个学校问卷:“对抄袭现象怎么看?”只有30%认为“绝对错误”。对失范与侵权受罚的人,不少人抱同情态度。多度抄袭、找不到源头的情况也屡屡发生……委员们认为,遵守学术规范是一个学者道德的底线,很多人现在已经守不住了,如此下去,我们不但不能出杰出人才,连保住基本的德才兼备也做不到。社会科学的发展机制和社会职责就会丧失。许多优秀的守正的学者辛辛苦苦创建的良好局面,会从根本上被破坏。对这种现象,除了努力扼止,以正压邪,还能有什么别的出路呢?所以学风建设委员会的成立,是非常及时的、绝对必要的。
二、学风建设委员会性质和任务的认识
委员们提出,学风建设机构成立后,应当紧跟着有效的行动,如果我们搞学风建设还不着重行动,只是坐而论道,那就是一个大笑话了。委员会的成立既然标致着从探讨走向了引动,那就必须实干。
很多委员提出,要借助自己与国外高校的联系、合作,借助自己在国外访问和合作的机会,借着自己专业的优势(哲学、社会学等),深入调查国外的先行经验,以补我们的不足;同时也强调,要注意中国的实际情况。委员们认为:要调查问题的所在,更要调查问题的来源,尽量把问题消灭在根子上。还要区分问题的性质和责任所在,哪些是学者自身的道德水平、思想问题,哪些是客观制度的问题。大家摆出了很多事实,说明过分的、不合理的量化评估,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灾难,迫使许多人追求数量以至不择手段。所谓的“核心刊物”计量,搞坏了“编风”、“学风”。这些问题已经多次提出,由于各种过分量化的评估和不合理的排队无法禁止,所以虽然大家都认识到了,却无法制止。改革制度是当务之急,但要作好这一点,必须有可靠的数据说明什么是过分量化评估,说明危害的严重。
委员会还提出,调研不应停留在仅仅是表面的事实上,要重视对中国人文环境的了解——社会资源分配体制形成了一些利益共同体,阻碍了制度的改革,要重视对中国文化背景的了解,例如“人情”、“关系网”等等。在与国际接轨时,要注意国际化,但又要充分考察中国的起点,不必一步到位,也要有适合自己的形式。
委员们提出,对一些学术失范和道德败坏腐败行为,要分清性质、划清是非与程度的界限。一方面要对大面积上的师生定出规则,使人们有法可依,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例如,抄袭和借鉴,并不容易分清。注释条例等规定,没有规定不行,定得太细流于繁琐,也使人无所适从,无法遵守,等有没有。这些“度”都要把握好。另一方面对重案要重办,要让有意违规的人付出巨大的、无法偿还的代价,消除侥幸心理,消除逃脱思想,委员会如果不敢提出建议,不敢面对问题,不能解除民怨,就不会有权威性,也就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委员们认为,学风建设委员会会的根本目的是建设——从建设制度、法规,落实到建设队伍 ——建设一支有道德、有科学能力的队伍。没有道德、谈不到能力。要认识建设的艰巨性,不要急于求成,但同时又要有紧迫感,发展社会科学是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已经没有等待和拖延的时间了。十一五规划要细划为年度计划,张岂之主任提出的各项工作都很重要,都要见成效。
三、委员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工作的表态
委员们在发言中提出,委员个人的威信是委员会权威性的保证,首先自律,才可律人,公约是必要的,自己必须努力成为本学科既出优秀成果又不违规的榜样,自己不出成果而反对量化,自己不守规约而要求别人,都是不会有威信的。
委员们表示,要充分认识工作的艰巨性,我们是在一个制度还不完善,职责还不完全分明的情况下试探着前进,问题的复杂,社会多层面的阻力,社会上多数人的认识不足,问题产生的多元因素,都会带来很多问题,光有勇气冲破阻力还不够,还要有智慧,有工作艺术,所以这项工作也是对自己的锻炼。
委员们也说到,要有韧性,有些工作不一定马上见成效,总会有无效劳动,例如量化管理,核心刊物发文章等等,负面反应已经非常多了,大家的论证也很充分,但至今完全无奈,评估中心和各校还在不断出台各种强制性的规定。有人统计,全国刊物能发文章总数量不超过6万,全国博士按规定应发的文章也是6万,但刊物上的博士文章不足1/10,这不是荒唐吗?要防止泡沫式的学术繁荣,委员会能不能马上解决这些问题呢?应当不懈的努力,从无效到有效,要有韧性,要仅仅依靠教育部的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支持。
委员们建议,教育部不只是社科司来做这一工作,人事、财务、研究生学位办等有关司都应当来配合这一工作,才能做好。
最后,委员们感谢教育部和学术委员会推荐我们参与工作,感谢对我们的信任。
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