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造就健康活跃的青年学术队伍
2004-05-08
作者:sinoss
来源:复旦大学
回顾我国文科主要学术期刊过去25年发表的文章,可以看出一个颇具启发意义的趋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学术上十分活跃的学者目前大多数已墨尽笔枯,少数思想未老的学者也已基本退出讲坛和笔耕,只有极少数仍能承担引领后贤的责任;八十年代中前期毕业而又勤耕不辍的学者,基本上控制了当前文科各学科的主要领域和发言的机会,但只要我们细心阅读,便会发现其中大多数已经底气不足和力不从心,或因社会事务繁多而无暇治学,或因能力退化而只吐故不纳新。
这并不奇怪,人的学术生命其实很有限。老一辈学者逐渐退出,这是自然规律,老当益壮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科教领域,中年人事务繁多并有可能疏于学问,这也合乎常理,社会的中坚力量比老者壮,比少者丰,因而总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活动空间,总显得更加忙碌,各国素无例外。然而这正是我们关注年轻人成长条件和发展环境的原因。中国社会在快速转型,一切旧时代遗留下来的素被尊崇的价值信条都在被重新解释,一切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还没有来得及固定下来就已经显得陈旧,而人的知识结构和行为方式却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中老年学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成熟”,往往正是这种稳定性的表现。成熟和相对稳定本身对社会十分有益,总结经验和预期未来,都需要这种成熟和稳定,它也是批判和反思现实的经验基础,对社会演进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但也因为如此,“成熟”的声音更容易影响决策和资源分配,年轻人总显得身微言轻。同样是申报课题,年轻并未获高职的人必须由高职者推荐,说一些“该同志如何有为,如何可信,该项目如何重要”之类的好话(其实是废话,甚至是善良的假话)。高职者就一定比低职者可信么?同样是项目评审,“学术队伍”一栏如果填写的大多是资历浅(学术水平未必低)的新人,资格老因而更有可能当评委的人对这样的“队伍”一般是没有多少兴趣的。这不是任何个人问题,是一种制度现象。
大树很重要,但大树的阴影也很大,不能让小树太多太久地站在自己的阴影里。
高山故有气势,但高山之气存于群峰之间。
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科“领军”人物,其用意之一在于领出一支有整体气势的队伍。文科的发展没有“领军”人物不行,山丘虽众,毕竟只是山丘,看上去显得平庸荒凉。但是,问题已经不在于人们是否意识到了领军人物的“领”的作用,而在于如何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和引导年轻人成长成才、潜心治学的条件和环境,让他们从平等的竞争中享受成就感,培养对学术的兴趣和自信心,否则将是有领无军。领军人物一旦到了有领无军的地步,这便是悲剧,学科的悲剧。
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更依靠健康向上的新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也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