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要闻 > 文章详情
积极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高校“两课”专家学者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座谈会发言摘要
2003-08-12 作者:sinoss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3年7月24日,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理论教育导刊》联合召开高校“两课”专家学者和教师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座谈会。座谈会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的“两课”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在高校“两课”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踊跃发言。现将座谈会发言摘编如下。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紧紧抓住重点贴近实际
  (清华大学教授 刘书林)

  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关系,指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十大贡献;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的实质,指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意义。同时指出,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为我们进一步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方向。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抓住实质和重点,着重学习和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把这一思想与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无产阶级人生观的根本目的、与党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深入理解政治就是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对待人民群众的立场和态度问题,努力做到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通过学习,深入理解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树立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信念。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注重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疑难问题。这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键,也是“两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表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践行的务实作风,在我们的工作中就应该体现为实事求是地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教风和文风。近两年来,教育部社政司主持编写“两课”难点、热点丛书的工作,集中体现了这种务实的作风,它将极大地推动“两课”教学的改进和发展,不断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贴近现实,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改革开放以来,实践不断提出许多理论上的重大问题,需要及时作出研究和说明。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对理论研究的要求。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问题,关于党的性质的问题,关于政治文明建设的定位问题等,都是现实中突出的理论问题。前几年,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划清七个界限,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我们就是要着眼于这些问题,并取得研究实效。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与提高“两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相结合,把教育学生和改造自身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两课”教学的实效,关键在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的问题,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关键是教师问题,是教师的质量问题。“两课”教师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和教育效果,能不能在复杂多变的改革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提出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为我们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提供了动力,指明了方向。我们“两课”教师,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著作,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增强改造主观世界自觉性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马绍孟)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这一要求,不仅对广大党员干部,而且对当代大学生,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迫切要求我们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在国际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相激荡的形势,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特别是思想文化渗透,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不可低估;在国内,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形成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必然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复杂的变化,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抬头甚至泛滥,在大学生中也有一定的表现,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及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面临的巨大压力,使他们产生许多困惑。面对这些客观形势,如果不加强对大学生的主观世界改造,就很难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把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代大学生改造主观世界的根本目标,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分析问题,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行为和判断是非得失的准则。而要做到这些,一是要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并把所学的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锐利武器,不断增强辨别是非、抵御各种错误思想侵袭的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与生俱来和自发产生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灌输才能获得。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很强。我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重任,要通过改革课程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措施,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二是要引导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接近工农群众,了解国情民情,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情操,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社会在进步,形势在变化,实践在发展,认识也要随之深化和提高。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发展、不断深化与提高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马克思主义给我们开辟了认识真理和改造世界的道路,我们应当坚持将改造客观世界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寓改造主观世界于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


  正确认识坚持唯物史观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北京大学教授 仝华)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七一”讲话中的第三部分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现就这一问题谈一点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正因为如此,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7页)这一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鲜明地提出的。毛泽东同志结合当时的情况,对“什么是人民大众”作了如下解释:“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四种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人民大众。”(同上,第855 ̄856页)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结合历史和当时的情况,对“人民”的概念作了明确的解释。他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05页)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和阐述:现阶段,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范围,包括所有的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可见“人民”所指的范围之广。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各个阶段,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最广大的劳动人民,永远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基本力量,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都要具备的基本的政治素质之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首先和自始至终为这部分人民群众服务,为这部分人民群众谋根本利益。这既是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党也必须认真倾听其他阶级和阶层人民群众的呼声,并切实兼顾这部分人民群众的要求,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引导、支持和帮助他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创造性。

  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正确地筹划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际内容,也是履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职责的前提。在新形势下,胡锦涛同志把坚持唯物史观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以强调,这对促进全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唯物史观,从而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有重要指导意义。


  准确把握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内涵的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梁树发)

  要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就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方法,其中包括总体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把观察对象理解为一个整体。用这个方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得到以下三个层次不同而又具有密切联系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内涵的历史总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下的科学理论的新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三个代表”要求为基本点而多方面展开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总体性质分别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阶段的发展显示出来的。这种发展具有一脉相承的特征。在中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总体的前后相继的各个阶段。无论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历史地位的理解,还是对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理解,都要放到这个历史总体中来。既要从它的先进性、科学性的内涵理解它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又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它的历史地位和理论意义。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的理解,特别涉及其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它们共同面对的历史主题,是把它们内在地联系起来的纽带或基础。无论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回答,还是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回答,都是对这一主题的回答。“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取得的最新的重大成果”(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3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方面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是显著的和广泛的。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从十个方面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以及对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发展的概括,是符合实际的。

  “三个代表”的表述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它是一个以“三个代表”为基本点而从多方面展开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它规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三个代表”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它既是包括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全面要求的社会有机整体,又是一个从构成社会活动的主体和客观两个方面提出要求的实践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有理由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包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领导核心、执政党建设和根本任务等广泛内容的有机整体。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几点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炳林)

  《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明确要求,“高等学校要系统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目前“两课”课时已经比较多的情况下,怎样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我认为,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前提是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一是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已经讲授的“两课”其他课程的关系,二是学生正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和课堂授课的关系;三是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课时与专业课时的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作了科学阐述,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进一步阐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阐明了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话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是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指导方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后,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有几点想法。

  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要突出重点。邓小平同志早就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也要遵循这个方针。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些内容应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重点。因为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目的在于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两课”的许多课程都涉及这些内容,在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应该集中起来把这些问题讲深讲透。同时,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以新的理论概括、新的理论要求和新的理论视野,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要通过“两课”教学的系统讲授,使学生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之处。

  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要有针对性。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问题非常关注,有不少困惑之处,特别是对收入差距问题、就业问题、“三农”问题以及腐败问题等,有这样那样的议论。“两课”教学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尤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更应该对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面回答。尽管这些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但只要向学生作出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事求是的说明,也能够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三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要讲究学术性。开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但这种教育要收到效果,必须有学术研究的态度和学术研究的基础,要有学术的严谨和思想的深度,增加信息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 拓宽“两课”教学理论视野
  (南开大学教授 李毅)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的“两课”教学指明了方向。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提高“两课”教学针对性、实效性的需要,更是不断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是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不断增强“两课”教学的时代感和生命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因此,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智慧,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改善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实践中要冲破的往往是一些不合时宜的体制、做法和观念等。这也必然表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实际上,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二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两课”教学内容,进一步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我们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贯穿“两课”课程的主线,所有的“两课”课程都要突出这个中心。由此,对于“两课”的各门课程,包括研究生的政治课“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博士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硕士生)课程,都应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视野审视其教学目的和任务,使学生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高度,从而形成系统、完整地讲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体系。只有在明确了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基础上,我们在“两课”教学内容的整合上,才能做到“少而精”。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在“管用”上下功夫。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的“三个结合”,即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是我们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引导当代大学生真信真懂真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陈勇)

  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的要求和精神,在高校“两课”教学中,进一步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着力引导当代大学生真信、真懂、真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是要抓实理论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真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真学、深学,才能真信、深信。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理论学习的主题,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大学生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等方面的学习,系统把握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及其相互联系。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两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教师要带着感情讲,讲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信仰;要针对问题讲,讲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巨大指导作用;要结合发展前景,讲出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坚定信心。大学生要在增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上下功夫,在全面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上下功夫,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强大的精神支柱。

  二是要抓紧理论研究,引导大学生“真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十四个如何”,这既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又是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既是党和政府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需要高校“两课”教师进行深入探索的重大问题。我们要深入研究这些重大问题,同时借鉴其他相关研究成果,正确解疑释惑,把透彻的说理同鲜活的语言结合起来,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入心入脑,对之理解更深刻,把握更全面。

  三是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真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切实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必须认真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学习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对事也要对人。对事,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工作,推动社会实践。对人,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自我修养。如果只对事不对人,或者只对人不对事,都不能真正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参与做起,学以致用,使自己在思想上切实有新的提高,在素质上切实有新的增强,在境界上切实有新的升华。


  (原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8月12日第2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