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戏剧理论史》
项目信息 | |
---|---|
对应的项目名称: | 西方戏剧理论史 |
学科: | 历史学 |
项目类别: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
项目负责人: | 周宁 |
项目依托高校: | 厦门大学 |
成果信息 | |
---|---|
成果名称: | 《西方戏剧理论史》 |
作者(含主要成员): | 周宁、梁燕丽、谷容林、李时学、张望、王梅、郭玉琼、汪晓云 |
最终成果摘要报告
本项目最终成果《西方戏剧理论史》以理论史为线索,以不同戏剧思潮和重大理论问题为纲目,全面研究西方2500年戏剧理论的历史。全书分四大部分,三十一章,上下两卷。具体章节如下:
导言
第一部 古典、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戏剧理论
第一章 古希腊的戏剧理论
第二章 古罗马的古典主义戏剧理论
第三章 中世纪的戏剧理论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代的戏剧理论
第五章 新古典主义戏剧理论
第二部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戏剧理论
第六章 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与浪漫主义戏剧理论
第七章 黑格尔的戏剧美学
第八章 浪漫主义戏剧理论的终结:瓦格纳主义的精华
第九章 现实主义戏剧理论的先驱:狄德罗与莱辛
第十章 经典现实主义戏剧理论:从易卜生到肖伯纳
第十一章 俄国现实主义戏剧理论
第十二章 自然主义戏剧理论
第十三章 阿契尔与剧作法理论
第十四章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第三部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戏剧理论
第十五章 现代主义戏剧思潮
第十六章 剧场改革的先驱:阿庇亚和戈登·克雷
第十七章 布莱希特与“史诗剧”理论
第十八章 大众戏剧的先锋:梅耶荷德
第十九章 雅克·科伯与老鸽棚剧院的演剧思想
第二十章 后现代主义戏剧思潮
第二十一章 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理论
第二十二章 荒诞派戏剧思想
第二十三章 格洛托夫斯基:从质朴戏剧到艺乘
第二十四章 外汇剧场观念与谢克纳的“表演人类学”
第二十五章 彼得·布鲁克的“空的空间”
第二十六章 巴尔巴和他的戏剧人类学
第二十七章 博亚尔与“被压迫者诗学”
第四部 作为人文科学的西方当代戏剧学
第二十八章 戏剧符号学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十九章 戏剧的人类学研究
第三十章 文化唯物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戏剧理论
第三十一章 女性主义戏剧理论与批评
本项目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系统地整理西方2000余年戏剧理论的历史,追索基本问题、概念、范畴、方法的延续、裂变、创新的过程,揭示隐含在理论历史中的思想传统。
2、 力求在历时性的理论历史叙述中建立共时性的逻辑框架,犹如《镜与灯》中的四种模式的总结,并揭示理论历史连续性中的范式转换的非连续性因素。
3、 用最新资料以全书近一半的篇幅讨论20世纪西方戏剧理论,弥补国内这方面的知识的不足,并首次翻译一些重要理论的重要段落。
4、 尝试文化中心主义概念探讨近半个世纪西方戏剧理论的转型特征,揭示历史中从文学中心主义到剧场中心主义到文化中心主义的戏剧理论模式替换过程。
本项目研究方法主要表现在:
1、 阐释特定理论、理论家、流派、思潮的本身的意义。
2、 在同时代特定社会文化、文学艺术的历史语境中解释上述意义。
3、 在戏剧理论历史的传统连续性整体上确定上述意义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4、 明确该意义如何丰富与发展了戏剧理论的逻辑框架本身。
具体论述从四个层面上展开四个层次相互关联,构成本戏剧理论史的“内在理路”。以明确的理论框架为研究与叙述戏剧理论史的前提,使理论的历史获得理论的整体性。该理论框架建立在戏剧的内交流系统与外交流系统,剧作、剧场、社区三种关系模式上。在此框架下,探寻戏剧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不同戏剧理论范式的转变,在理论范式的替代转变中揭示理论史的影响与继承、断裂与创新的“节奏”与在这种“动力节奏”中生存的传统。
本项目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在于:编写一部系统的西方戏剧理论史,具有戏剧学科建设意义。
从学术价值上看,它第一次向国内学界与读书界系统地、有研究深度地介绍西方戏剧理论与批评的历史,使读者既了解西方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不同理论家的戏剧思想,又能从历史发展中看出“理论脉络”,从历史的纵深发现戏剧理论的基本概念的演变与丰富、范畴的确立与拓展、问题域与价值观的变化、理论范式的转变,为我国戏剧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从应用价值上看,它可以作为国内高校戏剧教学的参考书,供教师与学生系统了解西方戏剧理论史及其最新发展。国内已有系统的西方戏剧史(如廖可兑《西欧戏剧史》上、下),尚无系统的西方戏剧理论史。一部戏剧理论史将涵盖西方历史上主要的戏剧思想、不同时代创新与扬弃的观念与方法、对名作的历史语境下的创造性诠释,对戏剧创作与批评实践,无疑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