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想象是基于史实在脑海中再现历史形象,构造历史图景,灵活思考历史的多种可能性,并对其作出合理解释的内在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学生学习历史需要想象的参与,历史想象力是在个体建构历史图景和历史可能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是历史课程的一种学科关键能力...[详细]
作为隐藏于人类道德生活中的道德力量,道德记忆承载着集体道德承续的遗传基因,提供着个体道德建构的生活原型。在道德记忆的视角下,道德教育是道德记忆承续、建构与转化的过程,是人类道德具有持续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是个体形成道德认同、生成道德智慧的关键...[详细]
记忆表面上是个人的、自治的、出于理性的,实质上是被给予的、习俗性的、意见性的。由此值得追问:记忆与真理、道德具有何种关联,记忆与知识是何种关系。记忆具有意见与知识的双重面相,在教育上具有引导人过道德生活与知识生活的双重功能...[详细]
记忆被作为“术”来研究,但实际上,记忆直接关系到自我同一性的显现。进言之,凭借着自身意识,自我同一性成为内在记忆,这一内在记忆在反思的光照下成为可显的记忆,被把握在人的意识之中。由于人们常常忘记反思,不能常常回忆,于是就需要教育的介入,去培育反思和回忆的意识和能力...[详细]
集体记忆是群体成员共同拥有的记忆,并非群体成员个体记忆的简单叠加,而是他们基于共同的文化工具所建构的关于群体过去的共同记忆,因此它不是关于过去的客观重现,而是基于当下对过去的重构。集体记忆不仅具有凝聚和认同的作用...[详细]
灾难一旦过去,人们总是倾向于将灾难与灾难中的英雄一并淡忘,这是记忆的自然缺陷。教育是弥补记忆自然缺陷的有效方式。记忆有不同的层级类型。不同的记忆类型有不同的意义。表面上看,现代学校教育是疏远记忆的,实际上不是疏远而是区别对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