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自豪(骄傲),是“德之冠”;有人认为自豪(骄傲),是“恶之母”。自豪与愧疚、羞耻一样是一种自然的情感。从外在来看,自豪是为自身的成就与品质而感觉良好或感到光荣,不同于抬高自身、贬低别人的自大。从内在来看,自豪是以自我积极评价为中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详细]
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价值取向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人类伦理道德观念的塑造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探究现代社会道德建构的逻辑理路,就会发现在现代社会,伦理道德得以建构的逻辑起点或者说道德得以塑造的逻辑理路的首要环节是人之个体...[详细]
人是道德的主体,捍卫人道是道德教育的价值诉求与伦理意蕴。然而,当前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善行恶报”以及“恶行善报”的人道缺憾,腐蚀了道德的精神感召力与亲和力,僭越了道德教育的“育人”和“成人”的本性...[详细]
顺应制度化教育的学科发展逻辑,道德教育在学校课程实践中演变成科学化的道德知识的心智学习。心智成了道德学习的主体,学校德育呈现出有心无身、有身无心、身心分离等身心二元的离身问题...[详细]
对“道德绑架”问题的既有研究通常忽视了纷争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正义意蕴,而多从一般的权利义务理论出发去理解。“逼迫让座”与“逼迫捐款”是最常见的“道德绑架”形式,它们涉及的是社会资源和个人财富的分配和使用原则问题...[详细]
康德主义被认为是有关规范性解释的主流思想之一。然而,作为康德主义的源头,康德本人是如何处理规范性问题的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回到康德的文本,可以发现,绝对命令或道德法则作为一种可检验程序表现出一种逻辑结构的规范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