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语性词汇搭配是外语翻译的一个难点。译者易受母语搭配习惯的影响翻译外语,导致译文不正确。而详解词典或搭配词典很少提供词与词熟语性搭配组合的信息。词汇函数能够清晰直观地展现俄语表达同一意义的搭配形式,是描写熟语性词汇搭配的最佳方法。本文以词汇函数Magn为例,尝试把词汇函数理论用于汉俄翻译。[详细]
抗战时期的翻译活动是在特殊的语境下进行的,指引思想、启迪人生的俄苏儿童文学受此语境影响,形成特殊的翻译规律。论文基于自建俄汉平行语料库,深入探究抗战时期俄苏儿童文学汉译的语境适应规律...[详细]
《红楼梦》俄译本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俄译《葬花吟》的探讨则稍显不足。本文将运用许渊冲诗歌翻译“三美论”对95版俄译《葬花吟》进行分析研究。[详细]
20世纪70年代后,文化因素进入语言学家的研究视野。文化翻译学派坚持翻译活动要实现语言形式从源语到译语的转化,应要保证文化和思想的准确传递,因此对承载民族文化信息、反映民族文化内涵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详细]
本文以俄语逆结果功能语义范畴为研究对象,基于有界与无界这一识解机制划分出该范畴的语义类型,并找出其在形态、词汇和句法层级的表达手段,以期反映俄罗斯民族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构建俄语语言世界图景。[详细]
人类语言、认知、思想、行为和社会活动都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人类情感精微、细致而复杂,属于非可见层面的心理和情志产物,常常需要借助可见层次的物质动作对抽象的情感进行外化表达。因此外化类情感动词使用频率极高,并且词义的衍生能力也十分突出。[详细]
《彼得堡一事》是马雅可夫斯基早期的未来主义色彩的都市主题诗歌,诗人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运用夸张甚至奇异的比喻手段创作出雅俗共赏之作,别出心裁的词语与雕琢巧妙的音韵使诗歌更适于公众朗诵。[详细]
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佩列文在其短篇小说《尼卡》中,以荒诞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语言游戏实现了现实与虚幻两大图景的交织对立。他以蒙太奇式的文本互文手段解构“人的意识作为世界主宰”的权威性,以零散漂泊的主体意识展现意识的无力性与易被操控性,用戏谑又严肃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人的存在与现实的一贯关注。[详细]
关秀娟教授的新著《全译语境作用机制论》聚焦于制约全译过程的内部与外部语境因素,从小到大,由静到动,全面构建了全译语境概念体系,深入描写并论证了全译语境对全译过程的内在作用机制。该著于细微之处创体系,从更微观层面推进语境理论与翻译理论的结合,有利于翻译理论的建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