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普列相语言学理论的核心要义是集成描写和系统词典学理论,它们共同搭建起莫斯科语义学派思想体系的理论架构。其中,集成描写既是该学派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又是其词汇语义、句法语义研究的分析手段和内容,并且对于其词典学理论和实践具有统领性的作用,集成描写研究思路和分析原则都清晰地反映在系统词典学研究之中。[详细]
本文基于多模态视角以俄罗斯疫情期间防疫公示语为考察对象,对防疫公示语的模态使用情况、各模态或符号的频数进行了数量分析;并进一步按功能对防疫公示语的语言模态进行了模式化探索,以期为国内公共卫生应急公示语研究提供参考。[详细]
俄罗斯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所使用的战争隐喻超越了修辞范畴,成为该民族认知世界的重要图式。文章以俄罗斯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报道为语料,基于概念隐喻及框架语义学理论,通过建构战争与新冠肺炎疫情两个事件的概念体系框架来探析俄媒架构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战争”隐喻认知模式,并对在疫情话语中使用战争隐喻的弊端进行反思。[详细]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语言学家们在传统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了语言理论的某些观点。除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以外,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也逐渐得到重视,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主要分析数量象似性原则与语用学理论格赖斯合作原则(量原则和方式原则)的关系,包括相似之处与区别,优势与局限性,以从语用角度对数量象似性进行深度理解。[详细]
俄语多义形容词的语义问题是俄语实践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其关键在于如何掌握形容词的词汇语义内容以及各义项之间的内在联系。认知映射作为认知隐喻的关键运作机制,可以明确阐释俄语形容词产生多义现象的具体原因和操作过程。本文以俄语教学中涉及的多义形容词为例,以认知隐喻映射为理论出发点,详细分析俄语多义形容词的词汇语义系统以及语义衍生的认知方式和路径。[详细]
格奥尔吉耶夫斯基是19世纪下半叶重要的汉学家之一,师从瓦西里耶夫的他对中国历史文化有着自己独到的判断。本文依托格氏的专著,主要介绍了格氏对儒学思想的理解。[详细]
罗曼•先钦是当代俄罗斯文坛久负盛名、频获文学奖项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他以冷峻客观、忧郁晦暗的笔触真实记录了俄罗斯社会历史的变迁以及苏联解体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与此同时,作家也创造了一系列以自己故乡为原型的风格迥异的图瓦文本,《到家了》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篇。本文通过对《到家了》中独特的地理空间及其组成要素的研究,来审视先钦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归宿感、家园意识以及对民族文化历代传承的渴望。[详细]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宝贵记忆的语言载体,记录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将其中描绘的生活画卷与情感评价延续至今。作为广大民众创作的口头叙事文学,民间文学的主题离不开人民日常生存的社会环境,反映民间对社会制度和社会各阶层的真实认识与态度。俄汉两个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留下大量耳熟能详的民间文学文本...[详细]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是,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仍旧可能是困扰哲学、语言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领域研究者的难题,因为对这个问题的任何解释,都必须有神经生物—生理科学提供的大脑中枢神经机制相关的直观实验数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