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俄语青年俚语呈爆发态势,出现许多新的特点。文章认为这些特点与俄罗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尝试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形成与特征方面分析解体后青年俚语爆发的深层原因。[详细]
在俄语及物动词被否定的句子中,客体名词短语格的使用既与客体名词短语的指称态势有关,也与动词谓语或谓词的语义有关。本文主要从义素层面讨论义素“存在”、“感知”、“(不)知道”对俄语否定句中第二格客体名词短语使用的影响。[详细]
自然环境的破坏促使越来越多的语言工作者产生了生态意识,从生态视角研究语言,揭示语言与环境或生态系统的关系。本文以生态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以生态话语分析范式为视角来探讨语篇中语言单位与语篇功能所体现出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和谐生态观的转向。[详细]
本文主要介绍俄语语篇中表达责备的形式手段以及通过语料库语言学检测的方法进行检验。本文的理论基础在于语言中存在“真正的”责备,它们可以在语篇中自主发挥作用,无需结合语境理解。本文的实践部分描述了在语料库中搜索表达责备的形式手段的程序,并举...[详细]
语言世界图景研究作为世界图景理论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会与文化学相结合;莫斯科语义学派将语言世界图景研究与词汇语义学相结合。颜色词汇的观念中不仅包含着语言本身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也包含着语言使用者的主观认识和评价。本文通过对俄语颜色词кра...[详细]
本文通过现有词典对твёрдый2和жёсткий1的释义,说明这两个词释义中的不足,通过元语言释义,借助义素分析法,说明它们之间的语义差异,并通过语料库进一步印证本文的分析。[详细]
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我国20世纪80年代,在其发展历程中,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尽管观点各异,但对语义指向的核心认识都集中在语义关系同语法关系相对应的层面上。语义指向分析受到格语法的影响,但又摆脱了格语法,有其自己的特点。借助语义指向...[详细]
在外部形态变化不发达的汉语中,虚词在组词造句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助词“了”是最常使用的虚词之一,它可以用来表达动作、行为的完成(了1),还可以用来肯定事态变化(了2)。而在淄博方言中,“了”的意义主要通过两个字来表达——“了(...[详细]
本文考察了俄罗斯词典学发展的特点和动态,介绍了几位杰出的学者及他们在词典学发展史上所做出的理论与实践贡献,追溯了概念与公认的词典分类之间的历史关系。[详细]
词典释义类别是比较晚近提出的概念,是莫斯科语义学派词典释义范畴化和模式化的一种尝试。文中将明确词典释义类别概念的具体含义,论述词典释义类别的具体类型和主要描写内容,比较词典释义类别与主题类别和分类范畴等动词分类间的差别。[详细]
科技语篇的功能在“达意”,而非“传情”,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科技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持怀疑态度。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科技翻译需要译者的创造性:第一,任何功能语篇的翻译都是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活动,科技语篇亦不例外;第二,民族间思维与语...[详细]
目前国内学界对张炜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情况还没有论述和研究。张炜创作受到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影响,但《一潭清水》《古船》的俄译都是通过政府推动,译出之后也没有得到俄语读者足够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张炜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历程,分析《古船》俄译本读...[详细]
在索罗金的小说《暴风雪》中,时间和空间在承担基本组织情节功能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心理揭示作用。同时,小说中不同层次和特征的时空体类型,如梦的时空体、道路时空体等不但展现了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也创造了人物形象的流动性和体裁叙事的独特性。[详细]
作为俄罗斯19世纪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屠格涅夫擅长运用细腻的笔触、精湛的描写刻画人物心理。在小说《贵族之家》中,屠格涅夫将人物的性格命运与景物描写和音乐描写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景色和音乐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