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主要有豪根和韩礼德两种研究范式,前者把生态语言学看作是隐喻的,从宏观角度研究语言的生态,后者则是非隐喻的,研究语言的非生态因素,可从微观角度对环保语篇或者非环保语篇进行生态视角分析。本文从参与者系统和动作过程对俄语环保标语进行...[详细]
预设理论研究由来已久,且呈多元化趋势,其跨学科性体现的愈发明显。预设与幽默言语之间联系密切,在预设理论视域下探讨言语幽默问题,就是利用预设的可撤销性、合适性和共知性等特征,对幽默言语的生成和解读进行语言层面的探讨,进而运用语言预设理论有...[详细]
本文拟以Hoey的问题—解决(problem-solution)语篇模式为理论框架,以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中的微型语域语篇“藏垢纳污”为语料,进行功能语篇分析。分析表明:“藏垢纳污”符合问题—解决语篇模式;语篇模式的掌握可以帮助读者更快更好地发掘...[详细]
词汇语义单位(简称“词汇单位”)是词汇语义学的研究对象。有关词汇单位的语义研究涉及到词汇单位意义中的指物意义与概念意义。本文对词汇单位即名称的指物意义与概念意义进行阐释,并以“马铃薯”一词为例,考察该词相应词汇单位中指物意义与概念意义的...[详细]
称名问题是当今术语学界的焦点话题之一。自术语学诞生之日起,俄国的学者们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阐释。其中,语言学家М.Н.瓦洛吉娜继承了莫斯科术语学流派的传统,创造了独树一帜的术语称名思想,提出称名不仅是表达和交际的过程,而且...[详细]
术语多义性是对语言词汇系统所固有的多义性倾向的自然体现。从认知角度看,术语的隐喻生成在其语义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George Lakoff与Mark Johnson的研究与分类,我们以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及结构隐喻三类隐喻化方式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俄汉术语的语义隐...[详细]
本文以韩礼德的功能语言观为理论框架,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的译林译本为语料,在韩礼德的语域理论指导下,从语义场、语旨及语式的角度,就原译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文认为,漏译是语义丢失的主因,漏译和错译导致了源语篇与目的语语篇...[详细]
标题作为一种副文本十分特殊,它既独立于正文,又与正文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因而其重建既区别于文内的改写,也与商品名称等孤立名称的重命名截然不同。忽略这一特性,会使重建的界限过分开放,直至将其彻底排除翻译之外,抹杀译者为标题重建所付出的努力...[详细]
语言顺应是一种语言使用者根据需要不断进行选择以达到交际目的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也需要进行选择才能达到交际目的,因此,顺应论对翻译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顺应论,本文从语言结构的顺应、语境因素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详细]
本文通过对《文学莫斯科》、《塔鲁萨书页》、《大都会》三部等文集及其各自命运的介绍来管窥20世纪后半期苏联非官方文学由“地下”走到“地面”,“隐性”成为主流的“解冻”之路。这条道路并不平坦,需要不断面对和克服来自苏联意识形态机器及文学审查制...[详细]
《画中天使》中旧礼仪派团体的生活方式是传统村社制度的沿袭,斯拉夫派认为村社制度十分契合东正教的核心理念,即聚和性思想。列斯科夫的聚和性意识闪烁着人文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理念,以爱为出发点,终点是建立自由而统一的普世教会。只有在普世教会中,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