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势语作为一个特殊的符号体系,包括各种具有交际功能意义的身势和姿态。人在交际时能以身势语表达言外之意,听人说话时能从身势语理解言外之意,身势语的言外之意便是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在现实交际中,身势语不仅能够与有声言语组合使用,起到印证、补充...[详细]
指示是日常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直接反映了语言结构与语境的密切关系,在人类的语言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借鉴国内外语用学界对人称指示语的权威思想及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对比和实证的分析方法,辅之以...[详细]
动词在句子中处于主导地位,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子的语义结构和句法结构密切相关。本文以莫斯科语义学派的配价理论为指导,借助元语言释义,分析俄语动词заставлять的语义配价及其相应句法题元的特征,并总结其句子模式。[详细]
苏联解体后俄语青年俚语在俄语词汇系统中异军突起,给标准语带来巨大冲击并危及语言的纯净度。这既是俄罗斯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矛盾性、极端对立性造成的,同时也是受国际环境影响的结果。面对这一语言现象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并提出解决方案...[详细]
намерение(意图)观念是俄语中一个重要的观念。本文主要从намерение的释义、意图的主体和内容、意图的形象、对意图的评价等几个方面说明俄语намерение观念的特点。[详细]
концепт是中国俄语学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中国俄语学界中концепт研究和俄罗斯концепт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大致可被概括成三个方面:译介和引进俄罗斯知名学者有关концепт研究的方法和主要研究成果;发展俄罗斯学者的研究,...[详细]
文化语境对话机制是原语文化语境和译语文化语境以对话方式作用于翻译过程的规律,包括弱强对话的归化、强弱对话的异化和平等对话的和化。三种对话机制与跨文化敏感性相关,文化震荡、文化认同和文化共生三个文化适应阶段分别是归化、异化与和化的文化依据。[详细]
显化与隐化,指在译文中借助一系列手段和方法,消除读者的认知障碍,增强译文可接受度的翻译策略。语料库翻译学推动了学界对包括显化与隐化在内的翻译共性问题的研究。本文从形式和意义两个视角对显化和隐化进行了类型划分。通过俄译汉实例研究发现,显/隐...[详细]
1991年苏联解体,取而代之的俄罗斯联邦在安置苏联纪念雕塑的问题上,遭遇抉择的困境与矛盾。对于拥抱民主的新政权而言,许多在公园一角被重新整顿的人物塑像,不因时空的变换而失去原所承载的历史意义。然而,由于这项异地重置的安排,观者藉情境再次集结...[详细]
现代俄罗斯女性文学与俄罗斯女性主义运动紧密联系。前苏联国情与社会发展中男性话语权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女性主义运动,进而抑制了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发展。早期,俄罗斯女性形象大部分是由男性作家创作的,因此女性创作的根基不稳,传统薄弱,而“女性主义...[详细]
巴赫金文论在中国的旅行已然历经36个春秋。在当代中国,“复调”、“多声部”、“对话”、“狂欢化”已成为文学研究的高频词,已成为有助于推进人文研究的基本话语。然而,这些话语被套用、被滥用、被“简化”、被“泛化”的现象,也并不鲜见。理论旅行途...[详细]
巴赫金的诗学理论是20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中最富有创建和影响的成果之一。本文着重考察了他的复调小说理论和狂欢化诗学,对其理论要点进行了概括和评述,并以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为例,论证了这一理论在我国学术界的广泛而持续的影响,并对产生...[详细]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科历史悠久,在俄语教学和研究方面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该学科拥有从大学本科到博士后流动站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自1941年在延安创办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至今,70多年来黑龙江...[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