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以来,伴随国内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发生的动态变化,后工业革命时期中国奇迹能否继续保持,关键在于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否由过去的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向高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转变。本文在Acemoglu(2002)模型框架内,把国外技术扩散纳入微观主体自主...[详细]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地既面临着数量减少也面临质量问题。本文在综述改善我国耕地质量的动力机制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农地产权的稳定性和清晰度,农地市场发展与完善以及政府和私人在农地质量改善中的投入等几个方面来探究农地质量改善的动力机制,寻求...[详细]
近年来,随着贸易开放度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技能和低技能职业就业量增加,而中等技能职业就业量逐渐减少。为此,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国际贸易对我国不同技能职业就业的异质性影响。首先,构建一个囊括教育成本、国际贸易并使个体教育决策内...[详细]
嵌入全球价值链是否是企业提高生产率的更好选择是当前极富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一个话题。本文基于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的匹配数据,结合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并综合采用多种生产率衡量指标对该问题作了颇为细致的解答,以期...[详细]
准确了解我国碳排放的区域空间分布状况,是合理制定区域碳排放的重要前提,也是新常态经济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借助全局Moran’I指数和局部Moran’I指数,运用ESDA分析方法,得出2007年和2012年我国四大地区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状况:碳排放量为...[详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是一个崇尚投资拉动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原有经济模式的核心就是政府主导型投资拉动增长。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上对投资拉动增长的“凯恩斯动力”客观分析,尤其是对我国长期奉行的投资拉动增长模式进行了理性反思,进而论证了...[详细]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GDP竞争锦标赛”性质,特别是之后20多年的快速城镇化,使得地方政府更加偏好基础设施的投资,导致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这在教育供给上更为明显。本文构建了理论模型,并对2005-2013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详细]
本文以江苏省7个区县74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对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决策响应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农户对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相关政策越了解,其越倾向于入股,这是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农户会随着家庭非农工作比例...[详细]
本文从吸收能力和制度质量的视角,利用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技术追赶假说,认为中国各省份间在总体上存在技术追赶的趋势,技术追赶速度的大小受自主创新、吸收能力、制度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是落后地区成功实现技术...[详细]
根据《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我国服务业行业的超时劳动问题十分严峻,为加班现象的“重灾区”,被动加班不仅会降低劳动供给质量,而且会严重降低国民幸福感,从而使服务业从业者产生抵触情绪,形成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乃至产业转型升级的特殊阻力。本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