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基于回归方程的Shapley分解方法,我们估计了关系网的回报率,同时也分解了社会关系网络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程度。在考虑关系网与收入水平相互影响的内生性问题之后,我们发现关系网具有正向的收入回报率,并随着个体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因为这个...[详细]
服务化是指由制造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变动过程,是产业结构演进和城镇化推进的必然趋势、增加就业的迫切需要、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人力资源新优势发挥的重要方式、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东部已经开始以服务业...[详细]
自中国实行分权化改革以来,传统的“大一统”的财政兼金融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趋于解体,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体系正在形成。本文借助于面板协整分析方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分权化、金融体制转型、金融发展、工业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进...[详细]
以经济增长为渠道,本文分三步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贫困的影响进行实证估计。本文的估算结果显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下,2008—2010年中国城镇贫困人口收入分别下降了0.474 %、0.569%和0.284%;从三大需求角度来看,贫困人口收入...[详细]
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年数据,本文提出并证实劳动者教育程度和用人单位要求的教育水平间存在错配。结合Duncan等(1981)和Verdugo等(1989)的模型,我们分析了错配对劳动者工资收入分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我国就业市场上,在短期仅有61...[详细]
本文对过去中国高速城镇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中国进入城镇化新阶段后将要带来的环境压力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城镇化仍将继续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必须采取在城市新区和新兴城镇执行更高环保标准、将环境保护要求纳入旧城改造、遏制城镇污染向农村扩散、努...[详细]
改革的红利就是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或收益。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废除或消除一些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章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中国改革红利生成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就是构建抵御利益集团对经济负面作用的制度体...[详细]
本文对“三化”同步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依据人均GDP和非农就业比重对工业化发展阶段进行划分,依据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机械化率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进行划分,依据城镇化率对城镇化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将农业机械化率、非农就业率和城镇化率等相对指标的...[详细]
结合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双重假设,将原材料、环境变量与资本和劳动力一起引入工业总产出生产函数,扩展了传统的索洛增长核算模型,将总产出增长率分解为投入要素积累(包括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环境投入变化等源泉。中国...[详细]
利用投入产出乘数理论,基于1995-2009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本文探讨了引入能耗效率因素对中国主导产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能耗效率视角考察主导产业时,部分能耗效率较低的制造业部门将不再属于主导产业范畴,而修正后的主导产业中增加了批发业、金融业...[详细]
美国通过工业化很快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但美国的工业化并非完全依靠市场经济,政府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工业化过程中,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为美国选择了“工商立国”(即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二是通过领土扩张拓展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