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构建耦合模型,评测了1982~2011年我国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对二者的耦合跃迁模式做了初步探讨。结果发现,我国区域间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差异日显,二者耦合度处于较低水平,并呈现由东至西递减的态势,且区域间不存在耦合趋同。此外,...[详细]
中国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人口红利带来的?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意味着中国以往的增长模式应当如何转型?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总结出人口红利影响经济增长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将人口红利内生于一个增长核算的框架构建出理论模型,并利用中...[详细]
基于Barro和Martin的模型,我们引入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难度随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而增大的假设,同时认为是熟练工人而不是资本对研发有决定性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发展中国家最初由于技术引进成本较低,经济增长较快,但是随着技术引进成本的上升,只...[详细]
本文以劳动者基于效应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为微观基础,分析劳动力城乡流动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利用中国2001-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估计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投资和政府对农业补贴等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与非农产业劳动力份额之间...[详细]
本文从吸收能力和制度质量的视角,利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省际面板数据,检验了后发追赶假说,认为各省份间总体上存在技术追赶的趋势,技术追赶速度的大小受吸收能力、制度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吸收能力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处于较低的层次,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是...[详细]
近代历史表明,大国都存在着一个80年左右(70~90年)的发展周期。葡萄牙、西班牙、日本、德国、苏联的崛起和衰落都经历这样一个周期。而英国、美国的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包含着这样的周期。影响国家发展周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三种类型的制度创新:非系...[详细]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住房保障体系中,货币补贴(即补人头)已经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很多国外的研究也都发现货币补贴比实物补贴(即补砖头)更有效率。但是在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全国将建成3600万套保障房,实物补贴被政府放到了首位,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呢...[详细]
本文首先分析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性质以及它不适合作为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范式的原因,然后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元素对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进行改造。我们试图通过这个过程展示一个更一般的问题,即借鉴西方理论会遇到怎样的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详细]
本文试图从供给层面的视角,研究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政策、房地产开发商的市场预期对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基于中国2007年第一季度~2012年第二季度共22个季度的时序数据并建立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对房地产开...[详细]
本文以低碳竞争力为目标层,以低碳约束因素竞争力、低碳驱动因素竞争力和低碳调控因素竞争力为准则层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和效率等子准则层选取了27个指标构建了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1995-2009年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