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导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源是中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失衡。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收入分配的失衡,即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占GDP的比重过高且不断上升,而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GDP增长率且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详细]
通过对城乡居民收入具有线性约束的随机模型的构建,探索了两种地域居民收入分配的方差性质。结论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方差意义上小于农村居民纯收入。方差小意味着收入的脆弱性,同时也内含着收入流动的相对充分性。收敛方程的构建着重于对城乡居民...[详细]
本文主要研究城乡人口转移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差异对大学毕业生工资的影响。首先,笔者构建了社会资本投资方程。社会资本投资人群所在部门的差异将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收益,而社会资本的收益最终体现为工资的增加值。与城镇的学生相比,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详细]
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选择性条件下,随着从传统的农业部门向相对发达的非农部门转移机会的出现和一定范围的增加,促使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带来未转移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深化。运用基于VAR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与方差分解法,考察了中国1983-2007年期...[详细]
本文使用CHIP(2002)的数据研究中国农村非农劳动力就业比例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控制了收入差距、移民个人特征、家庭和户主特征、村庄热证和县虚拟变量的情况下,利用“农业税费改革”和“村庄管理政策导向”为“本地非农就业比例”...[详细]
就中国的信任问题而言,一面是显而易见的诚信缺失的诸多事实,另一面是各种调查显示的不可辩驳的高社会信任水平,这是一种让人感到迷惑的现象,我们称之为“中国信任之谜”。基于WVS的中国数据,本文从个人的客观特征和主观特征两个方面分析了普遍信任的决...[详细]
本文回顾了习惯形成假说理论的基本思想,并从习惯形成理论的角度出发,首次利用中国的农村家庭微观面板数据对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而试图给出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持续偏高、消费倾向持续偏低的一个解释。实证结果显示,户主的一些...[详细]
本文在Bernanke-Blinder(1988)的CC-LM模型中纳入含资本监管约束和信贷配给因素的银行最优贷款供给方程,从银行贷款渠道的视角重构了用以分析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的分析框架,即KCC-LM模型,并利用我国1997-2006年货币政策的操作实践验证了KCC-LM模型在我...[详细]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迅速发展。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进出口贸易更是进入高速增长的时期,不仅在总量上,在速度上增长也非同寻常,成为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现象。本文研究的是中国高速发展的进口和出口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利用投...[详细]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停滞导致了发展经济学的危机,于是激进主义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正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表面上推行自由贸易,实际上是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不平等交换和剥削,才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根源。但是仅仅靠外部的贸易保护政策是无法真正实现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