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凯、林毅夫关于后发优势与劣势之争,实质上是后发国的经济发展应该走技术模仿道路还是制度模仿道路之争。本文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对双方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提炼和分析评说,认为技术模仿与制度模仿是后发国后发优势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在不同的...[详细]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这两股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历史潮流加快了发展进程,从而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赋予了新的内涵,也使其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更为艰险。发展经济学中许多传统的理论,如资本形成理论、利用外资理论以及金融自...[详细]
本文在探讨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的基本涵义、分类及构成的基础上,结合指标及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共选出60个原始指标,构成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因子分析法,对所选西部11省市区进行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与对比分析,并...[详细]
本文通过对近20年来新疆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揭示了西部地区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一些主要因素,同时指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将严重影响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解决该问题已是刻不容缓。为此,本文立足新疆,提出了有关西...[详细]
从理论与经验角度,本文论证了麦金农的“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论”,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开放,必须注重次序的选择和渐进性的安排;必须在财政与宏观经济稳定,以及国内金融自由化基本完成条件下推进。根据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论,我们认为中国金融开放成...[详细]
新世纪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和中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不相同,是一条由信息化带动、以集约型增长为主、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协调机械化与就业、力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城镇化适度同步、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详细]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的非自愿性移民将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课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西部地区大规模非自愿性移民出现的背景,随之讨论了非自愿性移民及其安置工作的特殊性。在总结安置非自愿性移民的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详细]
本文通过区域竞争力的区位差异分析,指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区域竞争力的差异,并解释出现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提高西部区域竞争力的若干途径。[详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许多学者用威廉姆逊系数测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趋势。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测量区域经济差异的不平等程度, 但是,区域收入的差异性是由各个区域收入相对变化造成的,威廉姆逊系数不能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