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问题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最大问题,农村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国的未来路向。对农村中“真问题”的发现是对阻滞农村发展/进步症结化解的必然前设。循此理路,以阳村为样本,作为中国农村的一个表述对象,深入具象农民的日常生活世界进行田野观察,...[详细]
探索民间规范如何进入司法是一个当下热门而有意义的话题,但是,应该认识到民间规范进入司法的方式是多样的,应以不破坏民间规范本身具有的具体性和状况性等特性为前提。对“吊唁权”案判决书的微观分析正是为了表明:很多民间规范内容不确定,规范化程度...[详细]
作为刑事司法目标提出来的“刑事司法社会效果”,没能得到明确的界定,在操作层面也欠缺具体的制度设置,因而为当事人、舆论媒体或者公权力干预司法提供了载体,给司法带来了困扰。结合刑事司法的现状与目标,“刑事司法社会效果”应当是指从侦查、公诉、...[详细]
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所提出的法律自创生理论,是当代法社会学最具创新性的理论成果之一,但是目前对于该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仍然是不够充分的。通过对其理论基础、发展脉络及核心问题的梳理分析,可以看出法律自创生理论的形成首先立基于卢曼在社...[详细]
司法威权压制是一种发生在上下级法院之间的源自于审级制度的“潜规则”。它是以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上诉管辖权为基础产生的一种威慑效应,上级法院据此“压迫”下级法院,使之尽可能地作出与上级法院步调一致的判决。该现象在司法实践中客观存在,并基于...[详细]
文章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S省三个基层法院的观察,初步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基层法院的司法过程带有明显的调解倾向性,笔者将其定义为“调解中心主义”。调解思想对我国法院的司法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层法院及其法官在“下意识”里是选择/希望调解的,调...[详细]
针对我国刑事司法中品格证据“实践先行”的状况,既往相关研究单一从结果进行考察的视角存在不足,需要转换为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考察。以基层法院G为样本的实证考察表明,被告人品格证据在刑事裁判中在较大程度上被适用,但其结果与定罪无关,对量刑虽有影响...[详细]
目前,检察机关尤其是基层检察院内设机构设置呈现出检察职能机构(业务部门)相对稳定,而非检察职能机构(非业务部门)数量及其人员配置相对隐性扩张的态势,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相对稳定的情形下,必然会导致非检察职能相对侵削检察职能的现象。就此,...[详细]
排除非法证据规则在西方国家已被普遍采用,但各国采用该规则的目的不同,适用规则时的做法也不同。美国是实行排除非法证据规则时间较长的国家,但适用过程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在排除非法物证上,最高法院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发展了该规则的内容、例外及相关...[详细]
本文在呈现一个健全“司法生态”圈,其法律生命之发展与演化情形。2007年7月以前,在我国台湾地区提起刑事二审上诉,毋须叙述任何理由。立法机关为改变此无效率之上诉制度,乃修法规定二审上诉书“应叙述具体理由”,否则生驳回之效果。作者搜集新法实施后...[详细]
在宗教与法律的关系问题中,爱与正义之关系是关键的桥梁。在各种关于“爱”的理论中,基督教“圣爱”与墨家“兼爱”,均典型地体现了从“爱”到“正义”的理论路径——爱要求正义,超越正义,完成正义,从中展现了爱与正义的紧密关系。这两种理论类型的本...[详细]
在国家发展的理论研究上,学者们至少已达成两个共识,即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落实真正且有效的民主、自由和法治;及经济与民主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不过,对于国家应在什么时候推行民主,学者们的意见却存在分歧。透过对学术界就民主发展“阶段论”和“渐...[详细]
一部良好的宪法是能够自我实施的,其关键在于建构健全的宪法实施保障制度。就文本而言,我国宪法设计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央与地方适度分权制度、一元审查多元配合的违宪审查制度等共同构筑起了促进其自我实施的保障制度。然而,就实践而言,我国宪法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