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同义词作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传统修辞学、语义学、词汇学等不同学科交叉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同义词为视角来研究果戈理的代表作品《死魂灵》,分析该作品中同义词的使用特点,并剖析同义词在《死魂灵》环境描写中体出现出的讽刺特点,探究在...[详细]
对话是人生存的基本状态,也是语言的本质所在。苏联学者巴赫金由此提出了对话性理论。对话性旨在强调多主体以及主体之间关系的存在。互文性概念由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主要观点为文本包含他文本,是对他文本的回应,文本不是静态的意义存在的场所,而...[详细]
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将意义理解为语义元语言文本,将探索词汇的原型意义作为自己的目标,认为人认知任何语义范畴时都拥有自己的核心和边缘,相应地,有更加符合原型的和不太符合原型的代表,而它们是由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的。围绕词...[详细]
1971年巴赫金在接受波兰记者采访时提到了“长远时间”的概念,在长远时间里,任何东西都不会失去其踪迹,一切面向新生活而复苏。巴赫金命运多舛,疾病、截肢、被捕、流放、禁止在莫斯科出版作品,晚年才获得学术界的认可,但从长远时间来看,巴赫金是一个...[详细]
在文化研究视角下考察《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就是在追溯俄罗斯旅行文化典范的兴衰踪迹,就是在探讨悲观与进步、期望与实现之间现代冲突的复杂性。旅行命题还是一个行为主体重新确认自我身份的命题。在外部世界危机四伏的语境中,小说主人公韦涅奇卡以一己...[详细]
文学作品中的“物”是衡量作家审美趣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契诃夫的文学世界中,对物品的选择和表现方式的全面性、真实性令人印象深刻并在读者和研究者中间引起热烈的讨论。本文从分析普希金处理物体的手法开始,梳理出从俄国19世纪到20世纪经典文学中物体...[详细]
俄罗斯圣诞故事作为日历文学的一支,兼有民间文学和欧洲宗教文学的传统,旨在体现基督教义,给人以道德教诲。故事情节通常发生在圣诞节前后,结尾有“奇迹”发生。俄罗斯书面圣诞文学起源于19世纪初,受狄更斯、安徒生等人的影响而发展壮大,于19世纪下半...[详细]
长篇小说《亚玛镇》(又译为《亚玛街》、《烟花血泪》、《亚玛街的烟花女》)是俄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现实主义作家库普林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旧俄时期的卖淫现象为背景,揭露了这一现象的残酷与卑劣。尽管作品中没有贯穿于全文的主人公,然而作家...[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