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是言语产品,是言语的基本单位。俄罗斯语言学家对语篇的研究一是确定语篇在语言和言语系统中的位置,二是划分出语篇的特性。语篇的产生与理解是在对事实的认识和交际过程中完成的,话语是沉浸于生活的言语。话语是整个语篇的总和,而语篇是话语的片断...[详细]
目前在俄语功能交际语法中呈现出对词类进行功能研究的新趋势。本文详细阐述了俄语前置词范畴功能研究的动机和现实意义、研究的范围和角度、提出的新概念和术语;列举了前置单位支配功能的多样性及其范畴化的操作方法;论述了前置词范畴功能研究的创新价值...[详细]
称呼在交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语用交际的角度对称呼言语行为的语用取效进行分析。依据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和受话人的反应将称呼进行分类,从而揭示称呼中造成交际冲突的原因。[详细]
词典参数化理论是在一般词典类型理论的基础上发端并形成的。该理论是词典类型划分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细化。把该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术语词典编撰实践和理论研究,可以促进专业词典编者对词典诸参数的全面认识及对词典的精细处理。文章作者在阐述词典参数化理...[详细]
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编纂需要为外国学习者尽量塑造典型的语境、提供语法、搭配等信息,这些信息的提供是通过词典中的例证来实现的。本文将尝试论述“以字为中心”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例证的特殊功能,并对例证选取和安排提出建议。[详细]
本文聚焦于文学翻译中的“言、象、意”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谈及翻译的“信、达、雅”。必须强调指出,应列为首位的是“信”(忠于原文)和“意”(领悟真义)——不仅是指词义,而且是整篇的内容和主题思想。本文的例子取自《哀悼莫斯科王国的沦陷...[详细]
文章从中华文化典籍外译的现状出发,指出中华文化典籍外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华文化典籍外译工作的参考性建议,反思当前汉译外工作及汉译外教学的现状。[详细]
政论语体具有突出的宣传性特征。政论翻译是以宣传性为中心,通过原文语表形式解构原文内容,并根据所获内容建构译文语表形式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政论作品的宣传性通过对译、减译、增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等策略加以重构,从而解决内容和形式在双...[详细]
同一地区、操同一语言的人,写作中采用的文化意象往往相同;而不同地区、操不同语言的人,所借之物及所抒之情常常相异。然而,对接受目的语影响的二语学习者而言,情况是否会发生变异?为了探讨二语学习者在接受目的语文化意向之后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行为...[详细]
洛谢夫的《名谓哲学》(完成于1923年,发表于1927年)在语言哲学和文化哲学领域创造了一个理论的高峰。他的名谓哲学体系严密,理论艰深,但它也是在对在西方哲学理论和概念进行思辨的基础上进行建构的。首先这是一种现象学研究的个案。洛谢夫认为,在一切...[详细]
经典的意义正在于常读常新,赫尔岑在俄国思想史上并不是一位能被简单界说的人物,其人其文其思有无数的宝藏可供挖掘。笔者归纳出罗赞诺夫对赫尔岑赞成与反对的悖论变奏评价,并分析了罗赞诺夫对赫尔岑双重评价的原因,最后对罗赞诺夫关于赫尔岑的评论做出...[详细]
在洛特曼的文化符号学研究中有一条清晰的脉络:符号—文本—文化—符号域。“符号域”是其中最重要的思想。也正是这一思想的提出,使洛特曼能突破传统的文化学研究,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文化”这一复杂的现象进行全新的阐释,并试图找到文化普适的规律,而...[详细]